盤點中國古城墻:不可磨滅的歷史(2)
接下來:盤點中國古城墻:不可磨滅的歷史(一)
19、榆次城墻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邊緣,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土城初建時,城市周五,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寬與高等,深半之。明嘉靖20年(1541年),土城墻全部砌成磚墻,墻基增寬一丈,達到五丈,墻高增加五尺,達到三丈五尺。城墻上有20個敵臺,4棟角樓,16個警鋪。同時,護城河被重新清理,護城河外設置了掩護性建筑。
榆次市有四扇門,上樓劃船。東門叫迎曦門,南門叫觀瀾門,西門叫汾門,北門叫望岳門。?
20、隆里城墻
貴州省錦屏縣龍里古城墻是一座有600多年歷史的明軍屯堡。古城至今保存著古城墻、古街、古井、古建筑等豐富的古代文物,其中大部分建于明清時期。
城墻高一英尺兩英尺,城溝深一英尺,城市周圍三英里三分,東、西、南、北有炮臺,然后改為鼓樓祭祀神,四炮樓保存完好。龍里古城不大,周長約1500米,在古代有2米多高。這個小石圈建在明洪武時期。
21、青巖城墻
貴州省貴陽市南郊青巖古鎮距市區約29公里。自明洪武11年(公元1378年)成立以來,青巖堡已有620多年的歷史。天啟4-7年(公元1624-1627年)在離青巖堡約1公里的四把坡(地名)建設土城。當時人們稱之為王城,漢語為兵城或營,這是今青巖城的雛形。
城門上的大書定廣門三個字。城門左右兩側有蜿蜒的城墻,上面有敵樓、堆垛口、炮臺。都是用方塊巨石筑成的,一派青灰蒼黑。古鎮有九寺、八寺、三宮、三閣、一院、一樓、石牌坊、城墻等古建筑。原本是土城,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滄桑,經過多次改造和擴建,由土城逐漸成為街巷縱橫交錯的石城。
22、曲阜城墻
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故鄉明故城墻建于1512年至1522年(明嘉靖元年),是曲阜明故城南墻。曲阜明故城是為了保護孔廟而建造的。移城衛廟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也極為罕見。因此,城墻高約9米,底寬約8米,周長約4.8公里。
所以城墻是曲阜老城區,面積約1.41平方公里。城外護城河寬3.3米左右,城河間距7-10米不等。故城有,都有甕城。20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因歷史原因大部分被拆除,只留下南門、北門、西北、東北兩個角落。
23、盤橐[tuó]城墻
新疆喀什市盤蘭城,又稱班超紀念公園,位于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是東漢著名班超駐扎17年的城堡遺址。班超以盤蘭城為基地,抗擊西奴,安撫西域,恢復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治,重新開通絲綢之路。
目前,盤蘭城建于原古城遺址,占地14.5畝,以班級超級雕像為中心。36座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后襯36米長,9米高。
24、巍山城墻
云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縣巍山古城墻建于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狀如印。這座城市是一條棋盤街。有25條街,18條巷,縱橫交錯。
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于明洪武年間。在高大的城墻上,有五座古建筑,重檐歇頂。城樓南面掛魁雄六詔,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氣勢雄威。下舌城墻高23.5米,下舌城墻高8.3米。樓架由28根大柱支撐,由東西兩扇小門登上。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儼然。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25、鳳陽城墻
明中都皇故城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筑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建設的藍圖。6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一代農民創始皇帝朱元璋創立了明朝,建立了明朝的第一個首都,被譽為東方巴比倫。中都有內、二、外三道城墻:外城周長30.36公里;兩個城市被稱為禁城,周長7.67公里,高2丈;內城被稱為紫禁城,周長3.68公里,近似方形,高15.15米,墻底寬6.9米,頂寬6.4米。
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城市,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比北京故宮大1萬多平方米。中都(罷工后)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其布局嚴格遵循傳統的對稱原則,突出了中軸線上宮殿的建筑布局。
26、歸德城墻
明歸德府古城墻建于唐代,河南省商丘市綏陽區,明弘治15年(1502年)被淹,次年筑土圍城。以元代城墻為南城墻,正德6年(1511)在舊城北重建新城。嘉靖37年(1558)包磚建成。南墻長950.6米,北墻長993.4米,東墻長1210米,西墻長1201米,周長4355米。6米高,6米寬,9米寬。南拱陽門,拱券式建筑,門洞全長21米,臺高8米。北為拱辰門,東為賓陽門,西為迪澤門。門上原本有城門樓,1943年毀于炮火?,F已修復北城門樓和南城門樓。
四門外原有甕城,每甕城各有一個轉頭門,民國時期被拆除。城墻四面有9個敵臺,形狀大小不一。西門向南的第一個馬面是半圓形建筑,其余都是突出墻外的馬頭形。每個角落都有一個角臺,形狀相同,大小不同。城墻上有3600個城垛口。護城河外3.5米,寬500米,窄25米,水深1-5米,繞城一周。護城河外550米處的護城土堤,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7米,高5米,明嘉靖19年(1540)建成,今堤果樹芬芳。
27、洛陽城墻
河南省洛陽有兩個洛陽故城:漢魏故城位于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位于漢城西十八里洛陽市區。洛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以三大古都而聞名。一是建都最早,二是歷史最長,三是朝代最多。據說建都有13個王朝,100多個皇帝,持續了1600多年。
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里偃師、孟津毗鄰漢魏洛陽城。洛邑建于西周初,在這里筑城,稱為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期被稱為洛陽。由于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繁榮,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F有平面為長方形,南城墻因洛河北移而被水沖走。北、東、西三面城墻保存良好。有些地段比地面高5-7米左右。北墻全長約3700米,寬約25-30米,包括西北角金永城;西城墻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墻殘長約3895米,寬約14米。全市周長14公里。除北起第二門為一門二洞外,西城墻探出5座城門,均為一門一洞。曹魏時期建在城市西北角的金永城,由三個南北相連的小鎮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255米。三城門道相通,城墻寬約12-13米,殘高約6米。
隋唐洛陽城的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的正門,建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朝被稱為建國門,唐北宋繼續使用。它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發掘顯示,定鼎門遺址由長方形墩臺、三條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飛廊分別位于墩臺兩側,與墩臺平行對稱分布。目前,這種門闕形狀僅見于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尚未發現。定鼎門作為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使用時間長達530年,是我國古代都城門中使用時間最長的。2007年,工作人員在定鼎門遺址區發現了駱駝蹄印,這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重要考古證據。隋唐洛陽城遺跡保存完好,歷經1000多年。
28、廣府城墻
廣府古城墻位于邯鄲永年,四周環水,位于永年洼地中心,阜陽河繞城而過,被稱為雙水繞城。它的民居古樸典雅,具有明清風情,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猶如鑲嵌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是中國古城、水城、太極城獨特的典型古鎮。自西漢以來,廣府古稱曲梁,歷代為縣、府、州、縣治所。隋唐以前是土城,周長六里二十四步。
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這里建都。元朝侍郎王偉做郡守時,將土城擴大到9里13步(4522米)。明嘉靖21年(1542年),知府陳豪調動9縣民工,歷時13年將土城改為磚城,城高12米,寬8米,建垛口1752處。知府崔大德在嘉靖43年(1564年)又修建了四甕城。古城內外有許多歷史文物和文物,包括20多個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如廣府古城、宏濟橋、楊露禪、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一步一步的古跡,處處有風情。走在古城深處,整潔的青灰色民居分為街道兩側。古城墻周圍是長約5公里的護城河。
29、蘇州城墻
江蘇蘇州的蘇州古城墻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2000多年前,夯土圍城早在五代就變成了磚砌。20世紀50年代以前,蘇州的城墻依然連綿不斷,但經過全國城市破壞浪潮后,蘇州的城墻變得如此不完整。
今天,蘇州仍有10個城門或沿用地名(從正北順時針):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豐門、南門、盤門、徐門、金門、等。從盤門到徐門段可以看到更完整的城墻;可以看到城墻遺址(有土墻,但無城磚)包括南門到峰門段、相門到婁門段、金門到昌門段;有古城門的有:盤門和徐門;有殘留城門的是昌門;民國后,新建羅馬風格的城門:金門;恢復重建城門和城樓的:昌門和豐門;有完整甕城或遺址的:盤門和昌門;能參觀的帶水門的城門:盤門(古建)、昌門(重建)、豐門(重建);沒有遺跡可找的城門:相門、齊門、婁門、平門等。
歷史上,蘇州最早的城墻是8陸門8水門。蘇州是當年的大城,又是水鄉。擁有地理之便的蘇州,連護城河都修得那般寬闊。蘇州城墻大多都擁有兩條水道,叫做內城河和外城河,這是兩條軍事防御的溝壑。
贛州古城墻30.
贛州古城墻建于漢代,有2000年的歷史。后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900多年的不斷修復和加固,贛州城形成了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城墻,反映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能。
現保存完好的古城墻建于北宋嘉佑年間,是江南現存最大的古城墻,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北宋磚墻之一。平均城墻高7米,從東門到西門長3.6公里墻、炮城、馬面、城門保存完好。
西昌古城墻31.
西昌古城位于涼山州中部,總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50多萬。它是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西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南邊境的一個重要城鎮。秦漢以來,歷代政權都在這里建立了縣、州、司府,并任命了官員。
32、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其歷史應追求宋代。宋慶歷兩年在這里建造刀魚村,明洪武九年在原刀魚村的基礎上建造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長方形不規則,負山控海,形勢陡峭,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人、炮臺、護城河等港口建筑和海防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國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33、大同城墻
大同城墻位于大同市中心,是我國現存相對完整的古城墻建筑。大同城筑邑歷史悠久。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首都,它就建造了一座大城市。
在漢、魏、唐、遼、金、元老城的基礎上,明代將軍徐達在明洪武建造了現有的城墻。主城門和陽、永泰、清遠、武定,還有護城河、吊橋、城樓、箭樓、月樓、乾樓望樓、角樓、控軍臺等一系列軍事設施。自2008年以來,由于古城墻夯土墻遺存修復良好,70%的夯土墻整體修復。由于梁思成測繪資料齊全,照片文獻詳細,城墻基石、馬基磚墻均有遺存,為修復提供了詳細依據,保證了建筑的真實性,保護了修復后的大同城墻。
34、沈陽故宮
沈陽紫禁城,后金紫禁城,位于沈陽市沈河區,建于公元1625年。它是清朝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太極建造的宮殿,也被稱為盛京宮殿。它是后金和清初的宮殿,占地約6萬平方米,建筑114棟,300多棟。與北京紫禁城相比,沈陽紫禁城的建筑風格具有獨特的全、蒙古、藏族特色。
東路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群布局模仿八旗行軍帳廳(大戰略)的布局。中路的特點是宮殿高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平臺上,俯瞰政治大廳區域,這來自滿族人喜歡生活在臺灣崗位上的生活習慣。西路和中路的東西宮殿是一座完整的漢族建筑。
35、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擁有9999間半的宮殿和宮殿,被稱為宮殿之海,是明清時期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今天人們稱之為紫禁城,意思是過去的宮殿。紫禁城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紫禁城的整個建筑被兩條堅固的防線包圍,周圍是一條52米寬、6米深的護城河;然后是3公里長的墻,墻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墻上有四扇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四角,三層屋檐,72個屋脊,精致獨特,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故宮博物院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是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的宮殿,現為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被譽為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被聯合國科教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6、長城
長城位于中國北部,東起河北省渤海灣山海關,西至內陸甘肅省嘉峪關。橫跨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公里。
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以來,修建長城一直是一個大項目。據記載,秦始皇用近百萬勞動力修建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防御其他國家的入侵,修建了烽火臺,并將其與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未來,大多數國王將加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