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古建筑清福陵-清朝第一帝陵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的陵墓,也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陵墓。清福陵,又稱東陵,位于盛京東部,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
福陵天聰三年(1629年)選擇在盛京東北郊建陵墓,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建成后,形成了大型宏大、設(shè)施齊全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朝建國,定陵號為福陵。《韓非子》說金壽富貴是福
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創(chuàng)業(yè)君主。他最初是明朝建州左衛(wèi)的指揮使,從明朝萬歷十一年(1583年)開始統(tǒng)一女真族部落。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稱汗自立,建立了后金政權(quán),成為與明朝對立的地方政權(quán)。后來,它的力量逐漸增強,開始向外發(fā)展,與明朝中央爭奪政權(quán)。后金天命11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戰(zhàn)役中受重傷,8月死于離沈陽40英里的愛雞堡,終年68歲。
福陵建于清朝建國前,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關(guān)后建造的陵墓。它繼承了明朝的陵墓規(guī)制、建筑設(shè)計和形式風(fēng)格,具有不成熟和簡單的王朝規(guī)制時期,是一個具有滿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陵墓建筑群。
根據(jù)古代選擇陵墓地點的風(fēng)水,前面有沼澤(河流),后面有支持(山脈)的標(biāo)準(zhǔn)。福陵背靠海拔265.8米的惠山,前面是俗稱沈水的渾河,后面是天柱山。南北地勢逐漸高,松樹翠綠,大廳凌云,占據(jù)了天柱山的風(fēng)水寶地。
天柱是古代神話中的擎天柱,是支撐天地、保衛(wèi)江山的命脈支柱。天柱山是長白山的余脈。它原名石咀頭山和東牟山。滿清人把它的名字改成了天柱。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他們相信,即使努爾哈赤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們也會永遠保護江山。
整個面積為19.48萬平方米。整個陵墓從南到北逐漸升高,南北狹長,層層朱壁,金瓦輝煌,建筑宏偉,氣勢磅礴,寧靜肅穆,古色古香。福陵外城郭,陵園周圍是紅墻,平面長方形,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40米。
從南到北可分為三部分:正紅門外區(qū)、神道區(qū)、方城區(qū)和寶城區(qū)。陵墓建筑群由下馬碑、石牌坊、正紅門、神道、石像生、108登臺階、神功圣德碑樓、滌器房、果房、茶餐廳、朝房、龍恩門、龍恩門、東配殿、西配殿、焚絲爐、二柱門、石五供、大明樓、寶城等組成。
福陵神道兩側(cè)中軸對稱,一對石望柱和四對石象生排列整齊。石望柱上坐著一個。據(jù)說他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因為他看起來很好,他被允許守衛(wèi)陵墓。石象生依次是獅子、老虎、馬和駱駝。據(jù)說石馬是用典型的蒙古馬雕刻的,模仿當(dāng)年努爾哈赤的龍馬。
對于神道的設(shè)置,清代陵墓有一個特殊的規(guī)定,即神道與龍門之間必須建造一座建筑作為隔斷,名日一眼,意味著清朝的一切。為此,一些清代陵墓在神道上修建了龍門,沈陽昭陵(皇太極陵)修建了神圣的圣碑,福陵不僅修建了神圣的圣碑,而且根據(jù)地理條件修建了100個單八登。它起著雙層分區(qū)的作用,這是福陵不同于其他清陵。
這一百單八登是明清皇陵中獨一無二的建筑形式。想知道福陵的絕佳,石階送爾上天登,仿佛這一百單八踏是天階,爬上去就能到達永生的極樂世界。
清福陵既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又體現(xiàn)了清代的早期探索。它是一座罕見的古建筑群,具有明清兩代的特點。清福陵是皇室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無論是建筑遺跡還是歷史事實,都是研究清代陵墓制度、喪葬禮儀,甚至是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官員制度、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實物資料,記錄了明末、清朝和中華民國的歷史。清福陵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最佳見證。
福陵自民國18年(1929年)起被遼寧省政府開辟為一個公園,因其位于城市東部而被命名為東陵。除了方城明樓被雷火摧毀并修復(fù)外,其余的都保存完好。1988年,清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宣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盛京三陵,包括清福陵,被列為明清皇家陵墓的擴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