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樓-汾陽唯一保留的古閣樓
汾陽自古為三晉重地、歷史悠久,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使得汾陽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以及外來的佛教,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南薰樓便是汾陽佛教代表建筑之一
南薰樓位于汾陽南關村中心南薰街(原大南關正街)與迎新街交叉口。這座建筑被兩米多高的鐵柵欄包圍,四周是環形瀝青路。
南薰,取南薰之意。薰風又稱潯風,是指吹自東南方的暖風,應兆人心善良,萬物茂盛。
南薰樓為單位正方形樓閣式,外觀有四檐,內登為二層。四角檐掛風鈴,逐檐縮成雙疊,底檐與中下檐相似,頂檐與中上檐相連,均為斗拱支撐。兩組雙檐系閣樓,外露紅柱,內置隔扇,有木柵欄圍護。樓下是十字路口,紅柱林立;屋頂是十字脊,結構雄偉。
樓閣上掛著一塊橫匾、四塊豎匾和四對瓦聯。橫匾是一塊古老的牌匾,懸在南面第四層屋檐下的中間,內容是明亮的四表??瑫P力雄厚。第三層屋檐下的北南西東四面懸掛著四塊豎匾,都是書南薰樓三字,北為行書,師年笑書;南為楷書,景薇峰書;西為匯編,溫子君書;東為隸書,王孟寅書。
四對瓦聯掛在樓下周圍的柱子上。北聯:誰知道風雨顛簸會留下來,春秋交替再現壯麗的姿態。師年笑書。南聯:喜古跡再辛苦,都付出了白云。愿宏圖大展歡樂,隨南風而來。。西聯:四明樓佛光四射,四面歡樂,四尊嚴恩佑四方,四季平安。溫子君書。東聯:迎陽得月,滿樓瑞氣,云蒸霞降福汾州。王孟書。
四個垂直牌匾和四個金箔貼的。四豎匾為藍綠色斜邊,框為紅色襯底,四瓦聯為黑色襯底,北南為凸字,西東為凹字。
摟柱為紅色,屋檐用綠色琉璃筒瓦鑲嵌灰筒瓦。屋頂的十字脊和屋檐的斜脊都是綠黃相見的琉璃剎。在十字脊的中心交叉口,矗立著麒麟背著金葫蘆琉璃雕像,上面有避雷針。四端有黃色團龍吻獸昂首欲飛。每個斜脊上都有小吻獸和站獸,每層屋檐上都有斗拱。一、二、三層為24朵,第四層為16朵,共88朵。一樓和四樓斗拱較大。
整個建筑建在0.6米高的青石明臺上。明臺長12.5米,四邊中間有青石臺階四級,石階兩側有斜坡。明臺四面圍著石欄,高0.7米,高0.5米。每邊有八根石欄,共28根。柱頭上雕刻著木瓜、桃子、柿子等形狀。欄墻的上端雕刻如意云。
在石明臺上,令人驚訝的是,四根巨柱直接上升到四層的屋頂,每根周徑為2米,這顯示了當時材料選擇的準確性和難度。周圍有12周徑為1米的副柱,支撐著屋檐走廊。巨柱下的石鼓周徑為2.86米,副柱下的石鼓周徑為1.95米
登樓的固定式木階梯筑于東側,沿階梯登上樓閣,方磚鋪地,廊寬三尺。上為第三檐,下為第二檐,檐廊前有28棱木柱,下修有長方形圖案的木護欄,高70厘米。檐廊后四面豎立木格扇,每面六扇,中間兩扇可打開,共24扇。格內有高大的木神閣,高4米多,寬2.8米,四面有紅柱、挑檐、小斗拱,八棱方柱共12根,下筑一米高的神臺。
神閣內北祭真武大帝坐像,右手持劍,左腳踩蛇。左立金童,右立玉女;南祭關帝坐像,左印關平,右持刀周倉;西祭三官坐像,中為天官,左為地官,右為水官;都是手上的水;東祭觀音菩薩坐像,左立善財童子,右立龍女。
南薰樓于明初建·洪治十三年來,樓下是南北通行的街道,鋪著紅沙石板,車馬行人絡繹不絕。東西都有大柵欄,里面豎著十幾塊通碑石。據現存在于樓西北角的《佛閣龍廟增修記》記載,初建紀念碑由翰林劉少府和李公撰寫,兩人因匿名無法驗證。從那以后,南關等人每30年左右籌集一次修復。
明·萬歷二十三年汾州升府,同時南薰樓煥然一新。隨著明朝的逐漸衰落,明清交革,直到清朝的不安,直到清朝·康熙十二年,八十多年后才重建。
據1993年《南薰樓重修記》文云報道,清朝中后期修茸至今200年未修復。
解放前夕,南薰樓已是遍體鱗傷,神色黯然,樓下上存七八通碑石。到1992年實施落架大修前,毀損之貌不忍睹視,樓體凋殘岌岌可危。二層樓閣內的神像蕩然無存,樓下的石碑僅剩兩通。只有高懸于殘破頂檐下的那塊“光明四表”的橫匾,頑強的昭示著南薰樓的文物價值。
20世紀80年代后,汾陽縣人民政府于1992年初冬組織各方力量對南薰樓進行了落架大修。今年秋天結束,總投資60多萬元。1996年,二樓閣內的雕像被籌集資金進行補塑,但雕塑的藝術水平卻不如以前。
在這次大修中,從最高的十字橫梁上,發現書中有弘治十三年字樣的創作時代,從而解開了南薰樓創作年考之謎。
在汾陽著名導演賈樟柯執導的2015年10月上映的《山河故人》中,南薰樓和文峰塔、汾酒、汾陽方言作為汾陽的象征出現在電影中,不僅觸動了汾陽人內心最柔軟的感情,也讓城市的進步與發展、文明與等待進入了更多人的心中。
南薰樓是汾陽唯一保存下來的古閣樓,展現了明代建筑藝術的鮮明特色和獨特的建筑風格,成為汾陽文化遺產中的明珠。它不僅是南關村的美麗象征,也是古汾州寶貴文化結晶和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石刻史書一樣,讓我們重溫汾州的歷史文化,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