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岳寺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是北魏時期的一座佛塔。它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時期(520-525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最早的磚塔,也是中國古代塔中的一個例子。
嵩岳寺塔上下磚砌,層層布為密檐,外涂白灰,內(nèi)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磚塔,也是唯一的十二邊形塔。它靠近圓形平面,分為上下兩段,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tài)。嵩岳寺塔的輪廓線各層重檐均按一定曲率向內(nèi)收縮,輪廓線柔和圓潤,飽滿堅韌。
嵩岳寺塔剛勁雄偉,輕盈美觀,建筑工藝精湛。這座塔的形狀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響。塔體各部分采用寶箱印經(jīng)塔(阿育王塔)風格,制作火焰尖拱,明顯具有古印度甘陀羅的藝術(shù)風格。
嵩岳寺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型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yōu)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jīng)千余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
塔身結(jié)構(gòu)
塔的總高度約為41米(也稱為37.45米),周長為33.72米。塔為青磚和黃泥砌成的15層密檐磚塔,平面等邊12角形,底徑10.6米,內(nèi)徑5米以上,壁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體和寶藏制動器組成。492個門窗建在密檐之間的間的短壁上。密封的屋檐從下到上逐層收集,形成一條柔軟的拋物線。塔的頂部是磚寶石制動器。
基臺
基礎(chǔ)平面為12邊形,高0.85米,寬1.60米。現(xiàn)在的基礎(chǔ)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了。平臺內(nèi)的磚粘在黃色的泥漿,外部的磚墻表面裝飾著白色和灰色的皮膚。在平臺基礎(chǔ)的南面,建造一個平臺,鋪上一塊磚。在平臺的南面,走廊是用青石和青磚建造的。在平臺基礎(chǔ)的北面,有一條通往塔后廳的走廊,走廊兩側(cè)都是用石頭建造的。青石跺腳連接到平臺基礎(chǔ)的連接處。平臺和走廊都是由后代建造的。
塔身
塔體分為上下兩部分。也就是說,塔體用疊澀的腰檐分為上下兩部分。塔體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上部高3.73米,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扇通往塔心室的券門。采用兩伏兩券的砌筑方法,門上有尖拱門楣和卷云門楣角,尖拱門楣頂部有三瓣蓮花。塔的上外壁有八面,每面都有一個單層的方形塔龕,由塔基、塔體和塔剎自下而上組成。在壁龕的上部,有一個堆疊的屋檐,前面嵌有一個方形的銘石。銘石下面有半圓形拱門,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成,有尖拱門楣和卷云門楣。門是一個長方形的小房間,后壁仍然有佛像的背光圖案,所以知道原來的佛像是在室內(nèi)供應(yīng)的。壁龕下部為長方形須彌座,座前開門二。門內(nèi)有1只磚雕護法獅子,共16只。它們有不同的正面、側(cè)面、蹲姿和垂直形象。它們昂首挺胸,直立長尾,寫實性強。它們的風格特征與中原地區(qū)北朝佛教石刻中的龍門石窟相同。一個八邊形倚柱建在一樓塔體的每個角落,柱頭飾有火焰寶珠和覆蓮,柱下為磚砌覆盆柱基。
疊澀密檐
塔上有15層疊澀密檐。疊澀檐之間,是極矮的直壁。由于各層屋檐的磚數(shù)不同,澀檐弧度不同,各層屋檐之間的壁高自下而上下降,屋檐寬度逐層收分,使外輪廓呈現(xiàn)拋物線形狀。疊澀檐之間的塔壁上有門窗。每面中間有兩扇砌筑板門,門上有尖拱形門楣,門楣角呈卷云形。大多數(shù)門楣下落下落簾。有的兩扇板門關(guān)著,有的稍微開一扇。門兩側(cè)各配一個破子欞窗,每扇窗多為4個窗欞。由于墻面狹窄,只有一門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層、東南面第十五層辟真門外,其他都是假門。疊澀檐間共有492個門窗。
塔剎
塔式制動器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寶珠等組成,均由青灰條磚平砌而成。珍珠和七重相輪上涂有白灰層。珍珠上部殘留為平頂,金屬制動桿伸出,制動桿上的飾品丟失。
地宮
嵩岳寺塔地宮的結(jié)構(gòu)分為三部分:走廊、宮門和宮殿,東西對稱,南北分布。走廊磚砌,平面為梯形,內(nèi)口寬120cm,外口寬140cm,長220cm,走廊底至上口高156cm。從建筑結(jié)構(gòu)和布局來看,嵩岳寺塔地宮是典型的甲字平面地宮,唐代以后佛塔地宮大多是這樣形成的;從裝飾風格的角度來看,塔地宮門、宮石構(gòu)件上的彩鳳鳥、枝蔓石榴等主題相對清晰,反映了唐代中期前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