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民居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tǒng)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東亞,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也是蒙古的主要民族。蒙古最初只是蒙古部落中東胡部落使用的名稱。后來,它逐漸吸收和整合了生活在漠北地區(qū)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并發(fā)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意味著永恒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意味著簡單。有人認為蒙古的初衷是天族。蒙唐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語翻譯,始于唐代。
作為游牧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蒙古包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式,也是牧人的歸屬,深深鐫刻進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模式里,伴隨著草原上的世世代代走過了漫長的年代。千百年來,其作為人類建筑史上的一種獨特形式,以其不可替代的觀賞、實用性得以延續(xù)和保留。
蒙古包整體呈圓形,圓在蒙古人的觀念中,代表著完美、完美、完整的意義。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容納20多人休息;小的,也可以容納10多個人。蒙古包的架設非常簡單,一般在適合水生植物的地方,根據(jù)包的大小畫一個圓圈,然后沿著圓圈畫哈納(2.5米長的柳條),然后把頂部的烏尼(約3.2米長的柳條),哈納和烏尼按圓形綁架,然后用毛氈,用繩子系緊,然后完成。即使牧民在草原上定居。
蒙古包搭好后,人們進行包內(nèi)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xiàn)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nèi)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nèi)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jīng)常轉(zhuǎn)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最大的優(yōu)點是易于拆卸和拆卸。安裝時,將哈納拉開,形成圓形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回體積,縮小體積,成為牛馬車的車板。一個蒙古包只需要兩只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蓋上。
傳統(tǒng)蒙古包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架木、油氈和鬃繩。架木包括陶腦、烏尼、哈那、門檻。蒙古包下面的部分叫哈那,它是一面柵欄邊形的墻,通常分成幾片,然后圍成形。那是蒙古包的支架。蒙古包的上部叫陶腦(頂窗),連接哈那和天窗的部分叫烏尼。門可以做成木結(jié)構(gòu),也可以做成氈,冬天可以做木門和氈門。架木部分具有支撐和調(diào)節(jié)大小的功能。
毛氈主要由頂氈、圍氈、外罩、毛氈、毛氈頭、墻根、毛氈等組成,具有保暖作用。鬃繩部分主要起固定和縫合作用。鬃繩一般由羊毛、駝毛和馬鬃馬尾制成。將馬鬃馬尾揉成六股,三股左右揉成繩子,包括扎帶、圍繩、壓繩和墜繩。只有固定哈那的部分必須使用皮繩。圍繩分為內(nèi)圍繩和外圍繩。哈那用外圍繩固定后,其他地方用內(nèi)圍繩。禁忌圍繩打死結(jié)。因為蒙古人以前總是遷徙,經(jīng)常面臨戰(zhàn)爭,要求盡快撤離。
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蓋包房,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或家庭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最重要的帳篷通常是最大的,最完整的設施,類似于客廳,打開門低頭,中間是一個加熱爐,煙囪直接到天窗,帳篷盡頭的門,是各種各樣的櫥柜,用來存放衣服,櫥柜有一個類似的平臺,供奉神或成吉思汗。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cè)的蒙古包。廚房呢?在帳篷外面附近蓋個土灶,燒牛糞。
蒙古包具有繁榮的象征意義。從四面軒中插入的烏尼桿就像陽光明媚。蒙古包的門朝著日出的方向,這也與崇拜太陽密不可分。當北方草原上刮風時,大部分風從西北吹來,因此不允許向西北開門。蒙古包是白色的,因為蒙古人一直提倡白色,認為白色是最圣潔、最純凈、最美麗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