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城墻——宋代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
壽縣古城墻,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下,建于宋代,重建于北宋熙寧時期(1068-1077年)。明清時期多次修繕,歷時900多年。
古城略呈方形,棋盤式布局。城墻周長7147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城內面積3.65平方千米。城墻墻基以塊石圈砌,墻體中間以粘土夯實,外壁包貼特大青磚。
磚石縫用桐油、糯米汁和石灰漿填充。城墻上有敵樓和警輔,墻頂外有雞城,即帶堆的矮墻。東賓陽、南通飛、西定湖、北它的名字,東賓陽、南通飛、西定湖、北靖淮,各有甕城。其中,西甕門北出,北甕門西出,東城門與甕門平行錯位,東出,南城門與甕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南出。四門外有吊橋,城外有護城河。
壽縣古城墻的特殊形狀結構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墻外墻腳處設置護城石堤,二是甕城內外門交角處理,三是城涵(水關)上的月壩。
除了軍事防御,城市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也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這也是古城能夠完全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為了加固城基,護城泊岸在墻外用石頭迭砌一周。城內北部東西兩角有一個排水涵閘,城內積水可以從城外排出。洪水季節(jié),涵閘可自行關閉,防止外水倒入城市。涵額刻有金湯鞏固、崇永障流的標題,是對這座堅固雄偉的壽州城墻的真實寫照。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圍困,展現(xiàn)了它的特殊功能。這座城市是由戰(zhàn)爭中的古人建造的,后人保存和加強了這座城市。壽縣古城墻既有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又有防水防洪功能。自明清以來,壽縣古城墻根據(jù)防御戰(zhàn)爭和防洪的需要不斷改造,至今仍保持著明清兩朝的風格。
壽縣因其位置重要,幾千年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從秦滅楚到抗日戰(zhàn)爭,壽縣發(fā)生了17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壽縣古城墻是壽縣歷代戰(zhàn)爭史上的歷史見證。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的秦晉飛水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這場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歷史典故,如鞭打斷流、圍棋賭墅、恐慌、草木皆兵。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也引用了八公山草木皆兵的典故。
壽縣古城墻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墻,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防御體系。同時,它也是中國保存完好的七大古城墻之一。經過900多年的滄桑,這些科學考古發(fā)掘獲得的信息為研究當?shù)匚幕蜌v史變遷提供了詳細的,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能。
壽縣古城墻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