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的塔有什么特點?
中國古代的塔基本上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的塔。佛塔最初用于祭祀舍利、經(jīng)卷或法物。佛經(jīng)還說:看塔就像看佛,所以塔對佛教非常重要。
隨著漢代佛教的形成,佛塔的風格也從印度的復合塔轉變?yōu)橹袊ㄖL格的亭子塔和亭子塔。那么,每個朝代的塔的特點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東漢三國塔
佛教在東漢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后,結合了流行的神仙崇拜。也許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西部佛陀和當?shù)氐南膳疀]有太大的不同,所以把它放在高樓上是合理的。東漢末年,在江淮之間建造了一座塔。
初平四年(193年),丹陽人金融擅自截留三郡錢糧,在下邳城南修建浮屠寺,寺內(nèi)佛像外涂黃金,披上金袍。寺廟里的塔有九層八角形,每層都有飛檐,每一層都有銅環(huán),塔頂也有一面銅鏡朝天,叫九鏡塔。塔下是重樓閣道,可容3000多人念佛經(jīng)。每次浴佛會,都有多達萬人參觀拜佛。在下邳建造的佛塔,直到唐初,才成為中國早期佛塔的典型影響。
南北朝塔兩晉
280年,晉武帝滅吳統(tǒng)一中國,但門閥政體加劇社會矛盾,動搖王室基礎。八王之亂等外患,導致胡人南侵,西晉滅亡。司馬睿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即位,為晉元帝、東晉建立。東晉與北方十六國并存,史稱東晉十六國。420年,劉裕廢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南朝(420-589年)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朝(439-589年)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佛教在不安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鑿石窟建寺塔,盛極一時。
北朝佛教更加繁榮。從平城(今大同)到洛陽,大量佛寺和佛塔都建成了。北朝時期,北魏最繁榮。北魏100多年來,寺廟和塔林立。
隋塔
隋代立國僅37年(581-618年),但由于皇帝喜奢華,大興土木,故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寺塔等。隋文帝楊堅為母親祝壽,在全國各州建塔約100座。據(jù)劉敦禎先生研究,所建的都是木塔,因為兵火沒有保存下來。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山東歷城四門塔是隋塔唯一的實物。然而,大量的塔碑文可以得到證據(jù),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九中,有文帝立舍利塔詔。
唐塔
唐代廣泛吸收外來文化,佛教得到很大發(fā)展,所建佛寺及佛塔數(shù)量甚多,分布地域也很廣。現(xiàn)存唐塔有幾個集中地:一是中原一帶,以河南嵩山為主;二是關中一帶;三是山西一帶;四是云南大理下關一帶,存有南詔塔八、九座;五是北京房山一帶。近年在吉林發(fā)現(xiàn)一座渤海國的塔。唐塔的現(xiàn)存總數(shù),大約百余座。
唐塔的平面主要是方形的,很少有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的,因為它延續(xù)了早期塔對木結構房屋的模仿。磚塔的外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閣樓式,另一種是密屋檐式,形狀很高,青磚砌筑,砂漿采用黃土泥。內(nèi)部結構大多是空的,每層都有木制自動扶梯,腐爛,或火災后,內(nèi)部成為空的。
唐代的大型塔大多是磚塔,往往沒有底座。塔體拔地而起,門洞分為優(yōu)惠券和方形。密檐塔的第一層較高,二層以上逐漸減少,輪廓優(yōu)美。塔體一般不雕刻,斗拱很少使用。屋檐下的菱角牙更澀,屋檐上的反疊更澀。塔門只開在第一層,其余的很少。
塔式制動器北部一般采用磚石制成,造型粗糙;關中和南方的塔式制動器多采用金屬制成,非常細致。云南昆明、大理附近的塔式制動器很高,四角和金雞裝飾,在其他地方看不見。
唐代的小塔大多是石墓塔,便于在塔上雕刻,如四大天王、力士或飛天。山西原平縣以外的唐代方形石塔,雕刻城墻、城市建筑、角樓、高閣,具有歷史價值,非常壯觀。
五代十國塔
自907年至960年半個多世紀以來,唐是五代。這一時期戰(zhàn)爭頻繁,佛寺佛塔的建造較少。然而,在南方的福建和吳越,由于王和錢的政權實施了保護邊境和人民、發(fā)展經(jīng)濟、崇信佛教的偏安戰(zhàn)略,福州、福州、烏石山等著名寺廟塔出現(xiàn)了幾座。吳越如蘇州虎丘云巖寺塔、杭州鳳凰山梵天寺塔、西湖雷峰塔、靈隱寺雙塔、臨安功臣山塔、黃巖靈巖寺塔、義烏雙林寺塔等。此外,還有南京棲霞寺舍利塔、山西平順大云院塔等著名佛塔。
五代十國塔的平面從方形過渡到六角形和八角形,雕刻逐漸復雜,并試圖模仿木結構建筑。內(nèi)部結構逐漸從空氣缸過渡到走廊和墻壁。閣樓塔顯著增加。
宋塔
自19960年以來,宋朝已經(jīng)持續(xù)了300多年。宋初,經(jīng)濟繁榮,佛教發(fā)展。塔的建設達到了頂峰。宋代的一些塔也用于其他目的,如看、標志、導航等。唐朝和唐朝以前的寺廟以塔為中心,所以塔在寺廟前面或自己的塔。宋朝的寺廟以寺廟為中心,所以塔在寺廟后面,或在寺廟旁邊,形成了塔和寺廟的平行模式,如陜西周至大秦寺。
宋塔的類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體積較大的樓閣塔,占宋塔總數(shù)的80%以上,其中可分為帶走廊和無走廊。顯著的特點是它們都可以出現(xiàn)。另一種是體積較小的實心塔,包括雕像塔、寶箱印刷塔和無縫塔。有些塔看起來像亭子,實際上是實體雕刻。例如,瑞安觀音寺石塔。
宋塔結構除沿用隋唐的空筒式外,創(chuàng)造了新型的壁內(nèi)折上式。這種結構方式將塔身、樓層、塔梯三部分結合在一起,使橫向與縱向構成一個整體,大大增強了磚塔的結構強度。宋塔的建筑材料,有木、磚、石、銅、鐵和琉璃等。木塔僅東京開寶寺塔以及臨安梵天寺塔,現(xiàn)已不存。磚塔數(shù)量最多,至今大部分完整保存。
遼塔
遼代寺廟規(guī)模不同,有的建塔,有的不建塔。在有塔的寺廟內(nèi),塔建在中軸線上,或大殿前,或山門內(nèi),完全按照唐代布局。這一特點可以從山西靈邱覺山寺、遼寧朝陽鳳凰山云接寺、內(nèi)蒙古喀喇沁左旗精嚴寺、河北薊縣觀音寺、遼寧錦州大廣濟寺等中找到。
遼代磚塔有多密檐型。此外,遼塔還有少量的閣樓塔。遼塔的基礎大多是扁平的,高度70-80厘米,與地面相比是直的,沒有雕刻,如遼寧金溪塔溝塔和上京南塔。少數(shù)人把臺基做成大側腳,比如遼寧義縣嘉福寺塔,有些人把臺基建得寬,比基座寬得多。遼塔門多為券形,不同于唐宋塔多開方形門洞。券門內(nèi)常施佛像,使其具有佛龕功能。
遼塔中更重要的是層層制作斗拱,完全模仿木結構建筑。磚制成的斗拱有兩種方法:切割和燒制。塔體大多雕刻佛像、傘蓋、飛行天空,以及塔、經(jīng)典建筑、城市建筑、角樓、飛橋、城門、城墻等建筑形象。
金塔
公元115年至1234年,在中國東北,金取遼而代之。上京會寧府在黑龍江省阿城縣設有六京,負責各地區(qū)。金代皇室也崇信佛教,所以寺廟和塔在其統(tǒng)治區(qū)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金代寺院大多建有佛塔,但至今保存不多,大致有四種類型。
以洛陽白馬寺塔、河南陜州寶輪寺塔等為代表的第一種仿唐塔。方形平面、內(nèi)空筒,外密檐,輪廓優(yōu)美。屋檐下做菱角牙磚,用疊澀磚層增加弧度。塔身無雕刻。各層施門窗,上下相對。第二種仿遼塔,如遼陽白塔、遼寧開原石塔塔、北京昌平銀山大延圣寺塔、吉林農(nóng)安塔等。第三種是金剛寶座塔,如正定大廣惠寺塔,是中心的大塔,角落里有四個小塔,造型奇特。這種類型的塔在中國現(xiàn)存,只有這個金代,其余都是元明清遺物。四是建筑塔,一般體積小,多系石材建造,如北京潭柘寺塔林中的幾座石基塔。
總之,除了仿唐、仿遼兩類,金代塔沒有統(tǒng)一的風格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金代在發(fā)展之前就滅亡了。
元塔
從忽必烈到元八年(1271)成立,再到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歷時近100年。元實行喇嘛教,建寺建塔多,多為藏傳寺塔。北京妙應寺白塔是一座建于元八年(1271)的大型喇嘛塔。尼泊爾人阿尼哥參與了這座塔的設計。
建于元泰宣四年(1327)的昆明官渡鎮(zhèn)妙湛寺,原東西雙塔。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西塔傾記,僅余東塔。密檐實心方形磚塔,13層,高17.5米。第一層塔體特別高,第二層以上疊出檐口。東南西北各開一個窗洞,上下在一條直線上。塔頂采用相輪作剎,四角各立一只金雞,仍有唐代風格。元朝的漢式佛塔都是按照中原地區(qū)的標準建造的,建成了樓閣式或密檐式,數(shù)量少,沒有特殊創(chuàng)造。
明清塔
明清兩代經(jīng)濟文化一度發(fā)達,建塔數(shù)千座。皇帝相信佛陀和風水,所以除了建造佛塔,還建造了風水塔。磚業(yè)發(fā)達,磚塔多,南方只有一些磚木或磚石混合塔。80%的明塔為樓閣式,平面以八邊為主,也有方形和六邊形。大塔多為八邊,多十三層,每層都有塔。樓梯多為壁內(nèi)折疊式。層層有檐,頂為金屬剎。塔的結構繼承了宋代,結合了樓梯、樓層和外墻。空筒結構很少,有臺基和底座。門窗洞口,南開圭形或鍋門形,北開券形。明清塔還有阿育王式、喇嘛式、金剛寶座式,品種齊全,但整體質量不如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