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陵川大寺崇安寺
中國古建筑大多保存在山西,陵川崇安寺就是我們今天要知道的。據說趙石勒死后,有許多疑似墓葬。陵川縣西北臥龍崗上有一座石勒墓;據說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繼位(335-348年),并在墓上修建了一座寺廟,即現在的崇安寺。崇安寺古稱凌煙寺,當時石勒為后趙皇帝,名垂青史,名列凌煙閣,因此得名古寺。陵川以國內陵陽水命名;也有人說縣城位于石勒墓前的平川上,所以叫陵川;目前崇安寺前的一條主要街道仍被稱為古陵路,崇安寺山門也被稱為古陵樓。唐初崇安寺被稱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更名為崇安寺,意為崇高和平,至今仍在使用。
崇安寺建筑宏偉壯麗,經過全面修復,再現其原有的魅力,成為陵川著名的旅游景點。崇安寺最壯麗的建筑是山門古陵樓。俯瞰整個城市,是陵川寺的第一座。
除故宮、北海、大同外,二層臺基上的九龍壁是中國其他古建筑中罕見的精華。
這種建筑形式比紫禁城早。目前,我們看到的保護只是宋代的原始組成部分。二樓外的一個座位形成了一條圍廊。圍廊上有一座塔。在屋檐和平坦的座位下,7鋪用作戰斗棋,5鋪用作戰斗棋。所有的蚱蜢都刻在水龍頭和象鼻上,這反映了明清建筑的重要特征。
崇安寺的山門與眾不同。這是一座兩層三屋檐的亭臺樓閣建筑——古陵樓。屋頂裝飾均采用琉璃構件。屋檐中間。掛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古陵樓三個字。還有四塊牌匾和四個字。可以看出,陵川的風格是如此的鐘秀。古今紅綠相映,陵川崇安寺是最美的寺廟之一。
原汁原味,時間抵擋不住昨天的繁華。崇安寺朝南,是第二個進入庭院的人。從古陵樓到后,依次是過殿和大雄寶殿。此外,寺廟東西兩側都有廊房插花樓,東側已毀,山門兩側為鐘鼓二樓。
俯瞰,整個庭院開闊寬敞,錯落有致,殿堂看起來極其壯觀。古陵樓有五個寬敞的地板,六個椽子進入深處。平面形狀為矩形,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在樓前,記者看到一塊牌匾上掛著行山鐘秀,高高地掛在樓前,背面掛著留月棲云字樣,相當壯觀。
前院過殿又稱當央殿,位于丹柱上,殿面寬五間,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琉璃剪邊,殿內供奉華嚴三圣。中間毗盧遮那佛,左邊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代表大智。右邊是坐著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背后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兩邊都是善財龍女。后墻兩側有地藏菩薩和大勢菩薩。東西山墻畫著觀音救八難的大壁畫。
中央大廳后面是大雄大廳,現存為清道光21年(1841年)重建,五間寬闊的房間,進入深九檁帶前廊,單檐懸山布瓦屋頂,琉璃剪邊,屋頂中心為綠琉璃方勝,屋頂中間有一三層琉璃樓閣,上面寫著黃帝萬歲。
大雄寶殿的前檐也是重翹五踩,但與當央殿相反,大雄寶殿的前檐是平的,斜的,柱頭是不可能的。前廊彩畫可以稱為草錦方心旋子彩畫。彩畫頭部的旋花風格與北京明早中期的官方彩畫有些相似。門窗上部的障礙日板上畫著西游等故事題材。
大雄寶殿內的梁架雖然是抬梁,但乍一看特別類似于穿斗結構:主梁架之間有幾根細小的蜀柱支撐,蜀柱上下相對,蜀柱之間有,七梁以上彩畫形式統一,讓人產生錯覺。前金柱柱頭斗拱后尾蟬肚壓在七架梁下,但宋金時期的建筑自然生動。七架梁以上的內部梁架彩畫都畫木紋,這可能是法式和松文裝在這一地區的傳播和發展。
崇安寺從前到后,沿著古陵樓、毗盧殿、大雄寶殿、石佛殿,地形依次下降,呈前高后低的趨勢。寺內藏經樓多為一座,而崇安寺則有兩座,位于寺中央,位于東西兩側,當地人稱之為插花樓
東插花樓摧毀了清朝的一場大火。現有的西插花樓,為重檐閣式休息山頂,琉璃剪邊,飛檐斗拱,結構精細,是寺內唯一一座具有金代遺產風格的建筑。此外,古陵樓東鐘樓內的宋代鐵鐘懸掛在一樓,被稱為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