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龍門寺-六朝木結構古建筑
長治有這樣一座神奇的寺廟,規模不大,但真的令人羨慕,從五代到唐宋到明清,六代木構建筑對于古建愛好者來說,聚集在一寺就是一飽眼福。
龍門寺的建寺時間眾說紛紜,一般有三種說法,北齊、唐、五代,雖然還在討論和爭議中,但可以看出,龍門寺的建寺歷史悠久,而從它的建立起,它就開始迎來木結構。
在空間組成方面,龍門寺雖然規模小,但建筑布局完整。寺廟保存了五代以下的建筑遺產,形成了一個真正的木制古建筑博物館。不同時期的建筑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結構和技術,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技術水平。
龍門寺寺位于北向南,總體布局分為中、東、西三條軸線。每個軸線都分為前后,沿著寺廟東南彎曲的山石階山路攀登,可以直接到達寺廟。中線可分為四個庭院,從南到北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燈籠佛殿、千佛閣。東西兩側有碑亭、走廊、觀音廳、藏族寺廟、廂房和尚。
當然,寺廟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中軸線西側的西配殿,它是五代遺體,也是現存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個。
回顧目前留下的唐五代建筑,也可以稱之為寺廟。南禪寺大佛殿、佛光寺東大殿、大云寺大佛殿基本都在寺廟的中軸線或主殿的位置,但龍門寺西配殿偏安一角。西配殿建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兩年(935年)之間。
面寬三間,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格窗,殿內無柱,四椽通內外。柱頭不施普拍方,闌額不出頭,直接坐在柱頭上承小拱,出斗口跳,四椽兩端切成跳頭。斗拱四鋪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只設隱拱。梁架簡單,四椽直接穿過前后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只施圓椽,無飛椽。結構簡單,具有唐代建筑遺風,是我國現存已知的五代懸山式建筑。
龍門寺軸線上的建筑是宋代建筑,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位于中軸線中心。成立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三個房間寬入深,平面近方形,單檐休息山頂。臺基高達1.40米,基前沒有月臺。明間有門,兩個窗,背面只有明間有門,可以前后穿過。
外檐與山面共用l0柱,內檐只有兩柱。前檐的四根檐柱和后檐的二角柱都是抹角石柱,柱上刻有創意和施主姓名。柱頭斗拱是六鋪單抄雙下昂重拱計心造的,里轉為雙抄偷心造。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為四椽后接乳。殿頂脊獸均為黃綠琉璃瓦燒制。成化年間產品。殿宇雖然經過明清時期的裝飾和翻新,但宋代建筑的特間比例到構件的細節。
山門(天王殿),龍門寺原來的山門已經不存在了,現在這個殿被稱為山門。山門三開間,深四椽,懸山式屋頂。柱頭卷剎明顯,柱頭斗拱五鋪,補間鋪只小心保存。山門雖然沒有確切的建年,但從大木構件的做法來看,應該是金代遺構。
燃燈佛殿位于中軸線上的第三座寺廟,位于南向北、三開間和山頂。柱頭上的斗拱僅設置在前檐上,五鋪為雙下昂。頭部是由乳制品伸出屋檐制成的。梁架為三椽,前乳制品三柱,結構簡單,配置合理。梁架構件大多在圓木稍加工后使用,截面極不規則,這也是長治許多元代建筑的普遍做法。
東配殿位于前院東廂,與西配殿相對。面寬三間,深四椽,單檐硬山頂。重建于明弘治11至37年(1478~1504年)。
東線建筑有水陸殿、天宮殿等;西線為兩個院落,多為僧舍、穩定庫等,多為清末或民國時期。
龍門寺背山面水,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體,匯集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正如清末詩人沈以祥所稱贊的:雄偉的盤石枕頭漳州,龍臥室的遺跡很特別。爬上南山,打開洞穴,飛向北海,沖擊云堆。一天的雨露,百代真祥赤壁培。懷疑地球是多么美麗,所以教神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