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佛教造像風格分析
從遼代佛像的遺產來看,晉北相當集中,西京大同是遼代佛教中心,也是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佛教圣地,其佛教藝術遵循唐代風格,結合游牧民族精神創造健美對稱的佛像風格,可稱為遼金。?
遼金佛像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性格,是佛像漢化后的胡化,又稱游牧化。從出土的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的遼墓壁畫中可以看出,大同以北的墓壁畫大多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大同以南的墓壁畫大多是漢族貴族,仍然保持著漢族的許多生活習慣和服裝特征;只有在西安的佛教藝術中,它才成為胡漢民族融合的交匯點。
1.造像體例
遼代所有寺廟的佛像都很大,主尊突出??臻g布局以佛為中心,依次為弟子、菩薩、護法力士、供養人等。;這種風格與唐代現有的五臺山南禪寺東大殿一致。遼代對唐代佛像風格的繼承特征鮮明,體現了一種浩瀚的氣象。
2.造像姿勢
遼代佛像不僅體型大,而且體型端莊,體積感強。造像莊嚴挺拔,面相豐圓結實,彎眉細目,眉間白毫碩大。其中菩薩體型結實高大,天王威猛神武,供養者體型小,衣著樸素。大同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是遼代佛教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它的身體微微向前傾斜,健美的姿勢與希臘斷臂的維納斯相似,充分展示了契丹民族騎馬和倡導運動的時代特征。
▲大同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
圖源:中國大同雕塑全集·寺廟雕塑卷》
3.造像服裝
魏晉隋唐造像服延續發生變化。
佛像的服飾依然是褒衣博帶式,雖然施彩貼金,但整體還是比較莊重樸素的。
菩薩的服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它保持了傳統的印度斜披絡腋窩貴族服裝;另一方面,魏晉以來受南朝士大夫服飾和形而上學影響的仙道風格的絲帶,但耳輪低垂鏤空貼塑花飾是遼代彩塑的獨特點。
項飾比前代華麗豐富,最典型的是菩薩頭上的花冠在遼代變成了滿是金箔的高筒金冠。
菩薩的裙子有游牧民族的胯部護理裙和皮帶,野獸吞下皮帶,褲子和高腰靴,與現實生活中唐遼時期的將軍服裝風格相同。它顯然反映了北魏本土化、隋唐中國化和世俗化后的胡華風格。這種多民族風格的融合是遼朝對印度佛教雕像的又一次轉變。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寺遼代彩塑文殊菩薩
4.雕像的顏色和裝飾
遼代佛像,設色華麗沉著,艷而不浮,塑畫融合,瀝粉貼金。造像服裝多為瀝粉貼金圖案。佛背光、寶冠、項鏈、胸衣、衣衣緣、裙子、佛座上裝飾紋飾。佛背光、金冠、法座上有化生佛、化生童子、小飛天,衣服上裝飾著龍紋、鳳紋、鳥獸。植物圖案包括牡丹、寶相花、纏枝忍冬、葡萄圖案、卷草圖案等。天象圖案包括火焰圖案、網眼圖案等。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菩薩
羊腸裙上瀝粉貼金的龍紋和鳳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