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千年古塔:歷經滄桑 但依然風華正茂!
塔是佛教建造的,歷史起源于印度,供奉佛釋迦牟尼舍利。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主編的《中國古塔》描述了塔林:在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旁邊,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森林,被稱為塔林。這些古塔是這座寺廟里歷代高僧和尚的墓塔,有幾座,有幾十座,甚至幾百座。寺廟歷史越長,規模越大,塔林越大,塔數越多。嵩山少林寺塔林占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自唐代以來有232座古塔。經過唐、宋、金、元、明、清的不同時代,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古塔建筑。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現代和尚墓塔2座,清塔或時代不明。
當然,塔林并非少林寺所獨有,門頭溝的潭柘寺和戒臺寺也有塔林。潭柘寺塔林位于門頭溝區潭柘寺山門外南山坡上。據寺廟記載:寺廟西北蓮花峰有唐朝天寶時期建造的華嚴和尚塔,寺廟西南蓮花峰的山腰有唐代真正的禪師和清代元諒律師的墓塔,寺廟南部有南辛房村塔。由于歷史悠久和人為破壞,許多僧侶塔已經消失了。這些墓塔的朝代是金、元、明、清。墓塔主人在佛寺的地位不同,塔的形狀和風格也不同。塔林是歷代高僧的安息之地,共有78座佛塔。寺廟里有一座;上塔院有27座,建于清代,都是覆缽塔,以震環塔為主塔;下塔院主要建于金、元、明三代,現有47座;塔林院外有6座。
戒臺寺位于門頭溝區馬鞍山東麓,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它最初被稱為匯聚寺,明英宗朱祁鎮被命名為萬壽禪寺,建造了中國最大的佛教戒壇(僧人戒壇)。明嘉靖年石碑記:馬鞍山有萬壽禪寺,老名慧聚,唐武德五年(622年)建也。戒臺寺興衰了一千多年,由于歷史悠久,僧侶眾多。許多僧侶在沉默后會建造墓塔。幾千年來,有無數的僧侶墓塔,但只有32座古塔保留了下來。這些古塔分布在戒臺寺和寺廟周圍的山坡上,一般可分為三部分:一是戒臺寺大師舍利塔和法均大師衣缽塔;二是戒臺寺南山坡南塔院25座塔;三是戒臺寺以西千靈山陽坡5座塔。這些古塔各有其故事,本期《品讀》為讀者講述了戒臺寺古塔的由來。
1.戒臺雙塔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在戒臺寺內戒壇南側,游客可以看到兩座遼代風格的塔,其中一座是供奉法均大師舍利的塔,另一座是儲存他生前衣缽的衣缽塔。法均大師舍利塔西側的高臺上有一棵古松。這棵古松躺在地上,厚厚的樹枝伸向塔前,仿佛要保護塔。這是戒臺寺五大名松之一的抱塔松。
法均大師舍利塔建于遼代大康元年(1075年)5月,明代重建,為八角七層密檐磚塔,塔高約16.4米,塔旁豎立石碑,碑文介紹了法均大師的生平和對佛教的貢獻。
據記載,法均大師生于1019年。他從小就是孤兒。他小時候生活自由,喜歡云游。后來,他被京西紫金寺的非辱禪師收為弟子,學習修行了十法十多年。1061年秋天,他來到馬鞍山匯聚寺(今戒臺寺)冥想。遼咸雍五年(1069年),50歲的法均和尚被皇帝命令在慧聚寺創建戒壇,并在祭壇上演戒,教育四人。聽到消息后,遠近僧人和香客紛紛前來求戒。因為人們認為聽了法均大師的演戒后,可以消災去禍,一時名聲遠揚,千家萬戶都知道,北方遼國人民蜂擁而至。后來,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受害者,成為當時佛教的一大盛事。法均大師的演戒也得到了遼代皇帝的認可和支持,被僧侶和香客尊為普賢大師。遼大康元年(1075年)法均大師圓寂,終年56歲。遺體火化后,靈骨舍利被收藏在建造的塔內。幾年后,塔體倒塌,僧人在大殿里取出舍利和衣缽供奉。明代宣德年間,朝廷撥款修復戒臺寺建筑。主持項目的僧侶知幻和尚在修建寺廟的同時,重建了法均大師八角七層密檐舍利塔,將法均大師的舍利回藏塔。
法均大師舍利塔旁的抱塔松種植在金代,民間有傳說怒濤夜吼雷雨,抱塔龍松哭月黑。抱塔松也不例外,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想象許多故事。據說這棵松樹原本是一條神龍,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間守護法均大師舍利塔。在一個烏云密布、雷電交加的深夜,陰云滾滾,閃電道,看到雷電即將摧毀塔,龍松伸出兩根樹干,像人的手臂抱著塔,保護古塔近千年,形成了古松塔的奇觀。不幸的是,在1981年修理塔時,鋸掉了抱塔松的樹干,現在只能看到單臂抱塔松。但抱塔松雖然奇特,卻不是戒臺寺最著名的古松樹。
戒臺寺建成之初,就非常注重修煉環境的美化,而且代代相傳,使戒臺寺風景如畫。而遼、金時代種植的古松,尤其是寺廟增色。現在寺廟里有88棵古樹,其中12棵是300多年的一級古油松。這里的松樹不僅贏得了許多古老的勝利,而且每棵樹都是一樣的。它們奇特而美麗。此外,還點綴著有趣的軼事。當你欣賞它們時,它們就像讀一本活的史書,充滿了樂趣。戒臺松樹中真正的老壽星應該是抱塔松南部的九龍松。九龍松的支干形狀像秋龍,,枝葉繁茂,氣勢十足,樹齡已達1300多年!
在法均大師舍利塔西側十多米處,有一座八角五層密檐磚塔,青磚砌實心結構,塔高約14.8米,被稱為法均大師衣缽塔。雖然塔建于明代,但遼代塔的建筑風格明顯。
衣缽塔的底座是須彌座,須彌座的束腰沒有雕刻任何圖案,須彌座的三層蓮花瓣支撐著塔身。塔體一層八面,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是磚仿木假門,每扇門雕刻六花組合裝飾圖案,門楣拱浮雕,南北門楣是雙龍戲火球,東西門楣是雙鳳凰玩寶珠。其余四面都有帶花邊框的方形假窗。塔的八個角落雕刻著一座經典的塔。據說這八個角落象征著佛陀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跡。佛教傳說,釋迦牟尼經歷了八個階段,從佛母懷孕、王子出生、四次旅行、城市出走、修法成道、轉法輪、戰勝魔軍到涅盤示寂。在法均大師的衣缽塔上雕刻八座經塔,是對法均大師德行的最高贊譽,說明法均已取得正果。門窗上有一圈倒垂如意云圖案裝飾。一層塔上有五層磚砌,每層檐下有仿木斗拱和兩層仿木椽。塔頂為磚六角塔剎座,座上五層仰蓮花瓣組成的蓮花,中間支撐一圓寶珠塔剎。
舍利塔和衣缽塔并立在戒臺下的綠陰叢中,已成為戒臺寺的重要場景。
2.南塔院最完整的知幻大師塔
戒臺寺南塔院位于戒臺寺東南500米處,建于遼代,由歷代寺內中的高僧墓塔組成。原塔林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靈骨塔和衣缽塔,一個是距寺廟東南500米的上下塔,主要建于明清時期。現有的塔院應該是塔院的主要部分。
南塔院內的古塔經歷了風雨戰爭,多年失修,損壞嚴重。一座相對完整的塔是知幻大師塔。知幻大師塔位于南塔院的中心。南塔院原有明代僧塔40、50座,年久失修,多座倒塌成廢磚石堆。現在有一座密檐知幻大師塔和兩座覆盆大喇嘛塔。
傳戒從知幻,開山記法均。知幻大和尚是明代高僧,在戒臺寺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戒臺寺紀念碑上記載:我向宣德間司禮太監阮簡復加修茸,又建了塔四、碑四,請知幻大士名道主教。司禮太監王振奏太監王振奏請更名,于是贈額萬壽禪寺。知幻大師是迄今為止戒臺寺僧職最高的住所,生前將戒臺寺從廢址重建,將戒臺寺帶到歷史最繁榮的時期。知幻大師塔是明是明朝英宗皇帝專門封建的一座佛塔。這座塔是八角形九層密檐磚塔,高約24.8米。周圍的其他古塔都是覆盆磚塔,高度低于《知幻大師塔》。一座高塔周圍有幾十座墓塔,但塔的布局不規則。許多古塔是幾百年來逐漸形成的古塔建筑群和佛教圣地。
知幻大師俗姓劉,字信庵,別號知幻,不知生卒年月。據傳,幻想一出生就哭了,一直哭滿月,被帶到接待寺當俗家弟子,哭就停了。幻想從小就在寺廟里學習佛教禮儀和知識。七歲時,他去首都靈谷寺拜度老禪師當老師,出家當僧。長大后,因為一只眼睛患有白內障,什么都看不見,所以自稱為幻想。
明宣宗年間,宮中掌握權力的大太監王震、阮建等人出去參觀馬鞍山。他們看到遼朝建造的寺廟破舊不堪,宮殿倒塌。他們回到首都起訴皇帝,要求修復戒臺寺,并得到恩典。重建工程由知幻大師主持。從明宣德九年(1434年)到正統六年(1441年),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建造了一組宏偉的新寺廟,鑄造了三尊3米高的銅佛像,重建了戒臺和戒臺殿。接到知幻大師后,明英宗被授予僧錄司左講經(正八品),管理佛教事務。明景泰七年(1456年)六月十日,知幻大師端坐而逝,終年五十五歲。
知幻大師圓寂后建墓塔,塔為八角九層密檐實心磚塔,塔坐西朝東。塔基座上有兩層八角形須彌座。下面的須彌座腰部由寶瓶柱分為磚雕花盆景裝飾圖。圖案包括牡丹、西番蓮、萬年青、石榴、菊花、甜瓜等。雕刻手法細膩,裝飾效果強。每個角落都雕刻一個俯蓮寶瓶來支撐短柱。須彌座上方的腰部每側均有四幅花卉裝飾圖案,角落為仰俯蓮寶瓶柱,須彌座上方為磚雕仿木斗拱,支撐部分損壞的護欄。護欄上有三層蓮花瓣,就像一朵盛開的巨大蓮花。蓮花的中心支撐著塔。
塔的一層相對較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是雕刻一個仿木雙假門,門雕刻如意云和圖案圖案,東門有一個石刻塔銘:大明僧侶記錄部左講座和萬壽寺開山第一代住在秦建筑祭壇戒壇主知幻大和尚靈塔。另四面各雕一方形假窗,窗上雕刻著細鎖紋仿木窗欞。塔上有一圈云如意云裝飾圖案。第一層塔體上方是磚砌的九層密檐,每層塔檐下的仿木斗拱支撐著伸展的塔檐,檐面磚砌疊澀。雖然這些斗拱是仿木磚雕刻的,但它們非常逼真生動。塔頂上的塔剎嚴重損壞,只剩下三層蓮花瓣的塔剎座。
2013年5月,在門頭溝區政府的倡導下,以政府帶動社會捐贈的形式,籌集資金修復塔院殘塔,共修復保留25座古塔,鋪設道路和夜間照明。不幸的是,在25座古塔中,只有一座知幻大師塔知道塔的主人,其他24座塔都不知道它的主人,也沒有石碑塔銘刻。2014年程于2014年竣工。除古塔外,塔院還有挺拔多彩的古松樹,景色幽靜。是觀賞戒臺寺的景觀場所之一,也是研究戒臺寺歷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
3.護國寶塔是明代的杰作
民間流傳著先有極樂峰,后有戒臺寺的說法。事實上,自唐代以來,極樂峰一直是戒臺寺的地方。作為寺廟僧侶的隱藏場所,它與戒臺寺同興同衰,共同詮釋了1400多年的輝煌歷史,留下了寶貴的佛教文化資源。極樂峰屬于千靈山,位于豐臺區與門頭溝區交界處,山坡東臨古剎戒臺寺,許多古跡都與戒臺寺佛教有關。千靈山景區千峰競秀,風景秀麗,古跡遍山,石窟洞穴,金佛遠眺。北京西南部崇山主峰極樂峰海拔699米。景區內有道孚塔、護國寶塔、實山上人塔、四神咒塔、金鐘塔五座古塔。
道孚塔位于千靈山朝陽的半山腰,靠近道孚和尚修行的石洞。道孚塔建于明代。據清朝《日下舊聞》卷150記載,僧道博今在明王殿內衣已無存。寺南半里許觀音洞。觀音寺側俗稱伏虎巖,巖右有僧道福塔……道孚和尚,俗名劉,法名道孚,從小受寺僧影響,少年出家。經過多年的修行,任戒臺寺的住所。老年后,他選擇了千靈山半山腰的巖洞,進入洞閉谷修煉,直到寂靜。為紀念道孚,僧眾在石洞旁建道孚塔,現在石洞內立著道孚和尚像。道孚塔是磚結構八角形九層實心密檐塔,塔高約12.5米,每層磚雕倒垂如意云,塔檐下磚雕仿木斗拱,塔檐疊澀磚,塔頂保尖,磚雕仰蓮盤支撐寶珠塔剎。山洞旁有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的石刻,字跡已風化不清。
護國寶塔位于千靈山極樂峰下的太古陽洞洞口,戒臺寺西0.5公里。護國寶塔建于明嘉靖39年(1560年),是一座石結構八角形11層仿木實心密檐塔,高約7.7米,是明代杰出的代表性石塔。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極樂峰在馬鞍山西部,太古洞即化陽洞,又稱龐涓洞,洞門刻有太古陽洞五字。洞左石塔十一層。塔碑略云:嘉靖39年,東直門外的牛房主禪明輝、徒普照、信官郝春建了一座馬鞍山護國寶塔,雕刻了88尊佛像,四面四面。萬壽戒壇傳戒大師前,古杭凈慈住山沙門宗林。這篇文章講述了明嘉靖39年(1560年)在北京東直門外牛房寺的住所明輝。他帶著學徒普照和信徒郝春籌集資金建造護國寶塔,在塔上雕刻了許多佛像。特邀萬壽戒臺大師宗林撰寫碑文。
護國寶塔的塔基是四方臺,南面有三步臺階,周圍有白玉護欄。塔座為八角形俯蓮須彌座,下方雕刻佛八寶圖案,俯蓮瓣雕刻雄蕊;腰部雕刻有高浮雕獅子、飛羊(帶羽毛翅膀的神羊)、大象、吻、麒麟等神獸圖案,周圍有祥云。彌勒佛、藥師佛、菩薩等雕像雕刻在須彌座上方。塔上有兩層仰蓮花瓣支撐塔體。第一層蓮花瓣在南方的兩片蓮花瓣上雕刻兩尊供養肖像。在第二層蓮花瓣上,每片蓮花瓣上雕刻一尊佛像,共24尊。第一層塔周圍有石護欄,現在已經丟失了。塔的四扇門和四扇窗交錯雕刻,五扇門和四扇窗;塔下雕刻了24尊佛像,包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和大肚彌勒佛。它的南部是三世佛、阿難和迦葉弟子;四扇側窗上下雕刻一尊佛像,共8尊。窗戶是釋迦牟尼佛和藥師佛,西北角窗楣上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字樣;四扇前門上刻有一尊佛像,共4尊,為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塔角柱自上而下刻有10尊小佛,共64尊;第一層塔頂雕有8條云龍;塔檐下有斗拱,屋檐上刻有鉤頭、滴水、瓦角等,與木結構建筑完全相同。塔剎由三層仰蓮、五級相輪、葫蘆塔尖等組成。從二樓到十一樓,塔檐逐漸收縮。塔剎由三層仰蓮、五級相輪、葫蘆塔尖等組成。整座塔共雕刻佛像、菩薩雕像、威脅雕像等154尊,與史書記載的不同。整個塔造型優美,比例和諧,雕刻精良,造像栩栩如生,俯瞰石塔,宛如玉筍,婀娜多姿,是北京明代同類石塔中的杰出作品。
實山人塔位于千靈山南坡山頂。從遠處可以看到山頂壯觀的白色塔。塔是磚石結構的覆盆體,外涂白色,塔剎金色,塔高約6米。據景區說明牌介紹:實山上人是清代千靈山的高僧,出家前是石匠,曾在戒臺寺雕刻石獅。常年被佛教思想感染,工作時每鑿一錘,即口喊佛號。石獅雕刻后,出家為僧,拜師念經,一度云游四方,到處走訪高僧。最后回到千靈山極樂洞,在墻上苦練,最后修煉成一代高僧,成為臨濟正宗第十九代宗師,后人建白塔紀念。
四神咒塔位于豐臺區千靈山風景區。在山頂附近的金燈洞南面,我不知道原來的塔是什么樣子的。塔必須有石刻的咒語,并且已經倒塌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剩下的塔被玻璃覆蓋來保護古代的塔。
金鐘塔位于千靈山風景區南門。金鐘塔建于未知時代,全石結構,圖案精美。石塔原位于千靈山南側的一座小山上。由于塔的嚴重損壞,它被移到山下風景區的展覽室,用木頭修復了一些塔和塔剎車,變成了一座石塔。塔基圭腳座破損,補充木材和水泥。原始精美的石像和人物保留在塔座須彌座和四方塔檐上。塔須彌座的方形上下都是仰蓮花瓣。須彌座的腰部分為八個佛龕,每個佛龕上有一尊坐在蓮花盤上的佛像。每尊佛像的姿勢不同,共有32尊佛像。四方塔屋檐由一塊石頭雕刻而成,四角屋檐厚度為20厘米一面都刻有人物圖案。由于嚴重損壞,三面面目全非。只有一面可以看到五個人物。從人物的姿態和服飾來看,他們看起來像舞者,背景是祥云。由于塔體和塔剎都是用木頭修補的,塔的高度很難估計。聽說原塔這么高,形狀像大鐘,所以叫金鐘塔。
戒臺寺及其周圍的32座古塔只是原塔林的一小部分。從古塔的建造和雕刻圖案中,可以反映古人對佛教的尊重和對藝術的追求,為北京佛教的發展和研究活動提供詳細的對象,可以稱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