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寶山下碧云寺:園林式寺廟!
三山五園是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總稱,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長春園。
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寺廟。成立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后經明清擴建。
寺廟坐西朝東,依山而建。整個寺廟的布局以六個庭院為主體,南北有一組庭院。庭院采用自己的封閉建筑技術,層層宮殿依山疊起,形成了300多層梯形地形。由于寺院依山逐漸升高,為不使整體布局景露無遺,采用了截旋串聯引人入勝的建筑形式。一對石獅站在山門前,哼哈二將,殿中的泥彩塑,彌勒佛殿山墻上的壁塑,都是明代藝術珍品。
卓錫泉以佛家傳說命名
康熙帝深受明神宗的喜愛
香山碧云寺位于西山聚寶山下。據史料記載,碧云寺所在地原為金章宗玩景樓舊址,開國元勛耶律楚后裔耶律阿勒彌在這座房子里建造,稱為碧云寺。
寺內卓錫泉的名字起源于佛教傳說,卓是植入的意思,錫是錫杖。法師在云游中隨身攜帶錫杖。因此,如果一個著名的僧侶住錫或者卓錫,也就是說錫杖在某個地方。
據說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后,在少林寺山門外西南的碗盂峰上禪養臂傷。達摩祖師經常去碗盂峰看望慧可,發現服務二祖的寺僧從山下往山上抬水吃飯,于是問為什么,寺僧回答說:山下的水,大約一里多,如果山上有水泉,該多好??!達摩聽了,覺得真的是個難題,就在離二祖禪棲大石西北不遠的草坪上,用錫杖在地上角戳了四個洞,突然四股清泉噴涌而出,清澈異常。由于錫杖扎地成泉,故名卓錫泉,后人用磚石砌加固井壁,因此又稱卓錫井。四眼井近在咫尺,但水味苦、辣、酸、甜各不相同,寓意二祖慧可在修禪的旅途中,歷盡艱辛,如苦、辣、酸、甜。
明代,碧云庵經正德、天啟年間御馬太監于經、魏忠賢擴建經營拓展,更名為碧云寺,卓錫泉也成為名泉。明代文獻《長安客話》載:入碧云寺歷百級,乃登佛殿。殿前為池,深丈許,水蓄泄極佳。引自寺后石裂,縫嵌石獸,泉從獸吻汩汩噴到小渠,人以卓錫名。泉味極佳,寺僧導之過齋廚,繞長廊,出殿兩陽,左右折疊在殿前石池。萬歷十四年(1586年),神宗皇帝來到這里,非常喜歡這里的景觀,為之題寫了水天一色,蒼松古柏八字。
到了清朝,碧云寺已經受到了皇室的青睞。康熙皇帝曾在碧云寺敬佛,并寫了《碧云寺臨泉望月》、《碧云寺小起》等詩。其次,他說:山中小起聽蟬鳴,遠對峰嶺。山谷有年奇松老,夢回疑在蓬萊。詩中描述了寺內夜月清泉、奇松山谷,宛如蓬萊仙境。
乾隆十三年(1748年),碧云寺再次擴建。整個寺廟占地4萬平方米,坐西朝東,根據山勢層層疊疊。其建筑南北對稱軸線布局明顯。中軸線上有三門殿、天王殿、大雄殿、皇家碑亭、菩薩殿、普明妙覺殿、金剛寶座塔;南軸線的主要建筑是禪堂、羅漢堂、藏經閣;北軸線是乾隆皇帝的宮殿,包括涵碧齋、含青齋、洗心亭、清心、試泉悅山房、龍王廟等。
乾隆年間,碧云寺成為禮佛宮
乾隆皇帝引泉造景作詩數首
在大西山的許多寺廟中,碧云寺以其茂盛的泉水和景觀而聞名。除了寺廟僧侶、魚、蓮花和灌溉樹外,寺廟還匯聚在溪流中,供周圍的人喝。
乾隆十三年(1748年),碧云寺擴建,涵碧齋、洗心亭等建筑在寺院北軸線增建,成為乾隆皇帝駐守佛教的宮殿,巧妙地用泉水連接所有宮殿。水泉院是宮殿最深的地方,即卓錫泉所在地。庭院里的泉水潺潺,碧池蕩漾,亭臺樓閣、寺廟、池塘、橋梁、洞穴和巖柏融為一體。乾隆皇帝曾御題行宮的匾額有境與心遠、澄華、清心、活潑天機、云容水態等。其御制《洗心亭》詩贊道:翠竹紅花各灑,水亭好是絕塵緣。松門更好,悅性山房可試泉。”
卓錫泉水質甘甜。試泉悅性山房建在水源前,是皇帝聽泉水、品茶、欣賞風景的地方。乾隆皇帝曾將卓錫泉的水質與玉泉山和江南名泉進行比較。他的詩記載:雖然泉水失去了第一名,但房間承擔了3000英鎊。偶爾,烹飪云會嘗試。攜帶新芽,測試春天,以便于清真和性。
乾隆年間,為補充園區景觀用水,將卓錫泉水引入靜宜園。泉水從寺內釋放池出寺,地形引至飲鹿池西側山坡,部分流入飲鹿池(俗稱眼鏡湖),部分流入韻琴齋,聽雪軒之間的池塘,形成泉水突出的景觀。主流通過暗渠和明渠流入宮門外的河流,下注南線石槽。乾隆御詩說:我愛碧云寺,香山一脈連?;胤宄勺笳?,隔溝根層頂。靜宜園引泉石槽明暗相見,充分體現了古典皇家園林的理水藝術,實現了香山勝山,碧云勝泉的美譽。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下令修建兩個引水石槽,將碧云寺卓錫泉和十方普覺寺水源之水引入玉泉山靜明園西墻,以增加昆明湖蓄水,增加首都供水。據《日下舊聞考》記載:鑿石為槽,通水道。地勢高,則置槽于平地,覆以石瓦,地勢低,則置槽于墻上。茲二流蜿蜒前往四王府廣潤廟,匯入石池,從池中引東。在土峰上置槽,經普通、香露、妙喜諸寺夾垣,再入靜明園,為涵奕齋、練影堂諸勝。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曾稱贊該項目在清代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園林藝術和生態環境保護價值。不幸的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兩個引水石槽被拆埋。
泉水多次斷流
煤礦開采和淤泥堵塞
自古以來,西山地區就是首都的主要煤炭生產區,碧云寺地區的煤炭開采歷史始于明朝中期。然而,礦脈與水脈相連,因此煤炭開挖將影響泉脈的方向和水質??滴?4年(1705年)8月,西城兵馬司在西山立了紀念碑,稱山前屬于龍脈,禁止挖煤礦。如果有單身人士偷偷挖掘,就解決了法律罪。
盡管如此,乾隆年間,香山碧云寺卓錫泉因開采煤而兩次斷流。第一次是乾隆42年(1777年);第二次是乾隆48年(1783年)。
乾隆42年(1777年)10月,軍機大臣和沈陽的家人在碧云寺開了煤窯,挖斷了碧云寺卓錫的源頭,定親王綿恩下令查處,最終恢復了泉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二月,碧云寺卓錫泉突然枯竭,次年三月清理淤泥渣土,但仍不出水。乾隆皇帝再次命令綿恩徹查。幾天后,他得知,由于泉水上游煤窯開挖,窯商韓承宗誤將泉路切斷堵塞。乾隆命綿恩引溝修完,泉源復舊,窯商賠修引渠,恢復通暢。乾隆皇帝在54年(1789年)的《洗心亭》詩中提到了卓錫泉的治理工程。
清末民初,有人在寺后開窯,將煤運到碧云寺道路兩側,使寺前像煤場,甚至寺前的道路也被命名為煤廠街。到1947年,由于寺后開窯,卓錫泉水只剩下一條細線,幾乎斷流。
作為香山公園和碧云寺的重要景觀水源之一,卓錫泉近年來不斷梳理整治。2017年,在北京公園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香山公園相關負責人對南北200多米的古泉道涵洞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制定了施工方案。工程于2018年5月開工,持續了兩個月,共清理了60多袋淤泥沙,約3噸。目前,卓錫泉的日出水量約為300噸至4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