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車頭村的古民居建筑特色
麗水市縉云縣寮車頭村,有數百年歷史,先祖是太原王氏,到南宋末年已世居錢塘,為避元兵之亂舉家遷往東陽王堪頭,宋末祿公一輩生下三子,次子玉二到縉云南鄉定居。
據《銀巖王氏宗譜》記載:“游縉云南鄉,見水繞山環,奇峰挺秀,巖若銀錠,水含珠璣,實為子孫百代之丕基……”村中的古建筑都是晚晴時期或民國初年修建,保存下來的數量已經極少了。
當地的古民居是常見的土木結構,其墻體是以永安溪灘頭的鵝卵石為基礎,作為墻腳,需要特定的工匠方能掌握搭建石墻腳的工藝。鵝卵石墻腳要有一人高,再在石頭之上夯土做墻,這些土采用的是當地極多的“黃金泥”,“黃金泥”的黏性極強,再加上工匠數以千計的錘打壓實,墻體的堅固程度根本無需擔心。
而鵝卵石做墻腳既節約了青磚的使用,也達到了洪水來臨之時,墻體泡水坍塌的結果。由于當時沒有水泥,室內的地面也是用“黃金泥”,而庭院之中的地面和村莊的小路則用鵝卵石鋪嵌。房屋的屋瓦是燒制的板瓦,與刷了石灰的白色墻體相互映襯,一派江南風光。寮車頭村的古代民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創設了適宜生活的居住環境。
寮車頭村的民居建筑最為常見的是一個個方形的院落,這在當地的方言中被稱作——明堂。明堂與北方的四合院十分相似,同樣都是四面都是房間圍成一個院子,院子有一個大門叫“車門”,其左右兩面各有一個側門。院子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天井,天井的地面通常是鵝卵石鋪砌成各類圖案,諸如銅錢形、花卉、回形紋等吉祥圖案。房屋的屋頂采用硬山頂的形式,多為兩層樓,院內以木板做墻壁,而靠外的院墻則采用泥土夯筑,這樣就有利于防盜。
天井四周回廊相連將整個院子連為一體,即便刮風下雨也可以在院子內不帶雨傘通行無阻。明堂四面通常可住二三戶人家,這倒是由院落的大小決定,而鄰里之間多為同姓宗親,可以說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現了。
明堂作為院落與北方四合院還是有所不同的。北方四合院通常有兩進、三進甚至更多,所以才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之說,而明堂則只有一進,這也許與財力的大小有關,姑且不論,而明堂中不使用諸如影壁、抱鼓石等裝飾物是肯定的。
四面相圍的明堂是寮車頭村最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時至建國以后,院落的布局發生了變化化,一排房屋與另外一排房屋平行并列組合成院落,院子變成長方形的,各個院落相互毗鄰,而不相通單獨成一院落,院子兩頭各有一座大門,節省了不少財力。
寮車頭村的古代民居有其特有的地方特色,也有傳統的古建筑所具有的共性。寮車頭村的古民居通過門窗、門樓、梁柱、壁畫、馬頭墻等各類建筑裝飾,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幸福的追求,這些細致的裝飾是普通百姓對生活之中美學的發現與關懷。
在這美輪美奐的民居之中傳承的是千百年來所為人所稱道的孝悌之道、宗族和睦、家國一體的觀念。對于當代社會家庭文化建設有借鑒意義。這些精美的古代民居其中包含的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這些古老的建筑文化還未完全消失之前應當加以保護,傳承優秀的建筑文化,讓中國建筑文化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