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建筑幾種保護方式適用性的探討
本文通過對以往古建筑保護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提出保護傳統古建筑的四種方法,并且通過對我國古建筑保護實例的探討,得出了不同保護方法各自的適用性。本文對制定古建筑保護方案具有借鑒意義。
回顧過去,各國歷史遺產保護都經歷了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歐洲在保護、發展歷史古建筑方面大都根據自己的國家具體國情、建筑形制和習俗來制定繼承和發展歷史建筑的原則。歐洲從19世紀就開始了這個課題的研究,日本和蘇聯也于20世紀初公布了保護古建筑的法令,國外已積累了豐富的保護措施方面經驗,相應的技術措施和法律法規日益完善。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真正對歷史建筑的重視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但是對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則是在90年代初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以后。由于我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習俗的原因,古建筑的用材和構造體系與西方有著巨大的差異:西方建筑從希臘時代到近代一直沿用磚石作為主要建筑材料,而我國則沿用了四千多年的木結構的建筑體系則一直是主流。我們不可能象現代建筑一樣來模仿西方的模式進行營造,也不能完全模仿《威尼斯憲章》的有關細節規則,對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必須要探索我們自己的道路。下面針對我國的木構架古建筑的保護方法以及適用性問題進行探討。
1.帶病延年
帶病延年是指為了貫徹建筑原真性原則的前提下,對保存相對完好的建筑處理而不更換或者添加原有材料、形制的一種保護方式。既然建筑有“病”,為何不立即進行修繕呢?這適用于兩種情況,第一是在當時尚且無法周詳地考證出原有建筑的材料、工藝和構造的建筑,例如封土的陵墓建筑;另外一種情況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來進行大規模保護的情況。這樣遺留下來的建筑物為研究其歷史現狀和風土文化都是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考古價值。但這種保護方式是比較原始的、消極的,自古以來人們普遍采用這種方式來保護古建筑的。從古代人們普遍的社會心理角度來看,是由于中國傳統固有的維護祖產的意識;從物質方面考量,它是節約財力和人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使宗族財產得以延續節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維持古代中國人們固有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這也是在許多中國民間歷史建筑得到真實保存的原因。這種保護方式在當前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在一些古村落、民居、祠堂、村鎮交往空間的等歷史建筑群的保護方面,它仍然是主要保護方式之一。浙江的新葉村就是個例證,該村始建于宋末元初,有著700多年的歷史,歷經30多代人的傳承,是一直沒有間斷的保持著血緣和建筑的聚落,整個村落規劃合理、建筑質量好、類型多。由于親情和血緣關系葉氏后人不愿輕易拆掉祖上留下來的房屋,才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的聚落風貌。再比如中國古代陵墓建筑,在目前尚未探明確切的建筑規模、地下建筑的格局和完善的保護措施,我們采取封土不動,采用物探手段洞察地下空間,并建立地面博物館來展示地下空間格局,后者展出部分出土文物,同樣可以使民眾了解到地下建筑的一斑。
帶病延年這種保護方式關鍵在于原封不動地保持建筑的原真性,通常維修的只是次要的裝飾、例如雕刻、瓦作、家具、椽子、飾面等,而柱子、梁架、額枋等主要部分都還要在保證建筑整體結構穩定的前提下不予更換。隨著技術和經濟的進步,時間久遠的歷史建筑采用這樣的保護方式是不夠的,還需要修繕等的保護方式。
2.修舊如舊
修舊如舊是指對歷經多年自然侵蝕和人為損毀,已經有殘缺,或者對外觀已喪失原有風貌的建筑進行修繕的一種保護方式。可以說這種保護方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保護方式。因為年代原因歷史建筑大都存在某些方面的損傷,必須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才可以永留世間。所以我們目前見到的最多的古建筑也是這樣得以保護的,例如故宮是世界現存的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就是歷經近600年的不間斷的修繕、充實而呈現出今天這樣宏大規模和深厚的歷史韻味。
對于修舊如舊的保護方式,我們本著盡可能保留原來風貌,即原真性的原則,這里主要有四個方面需要務必保持。第一,保留原來建筑形制,其中包括占地位置、比例間數、高度、屋檐形式等最重要的指標,建筑形制往往是建筑外觀的決定因素,是區別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標準,形制變了,其它文物價值就大打折扣了。第二,保留原有結構,中國歷史建筑有土木的、也有磚石的,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受力體系,在保護過程中不僅要對這些結構進行保存,對于梁架、額枋等承重構件要仔細研究,盡量采取加固的方法保存,且不能只為了外觀的一致性而忽視了原來結構體系;第三,保存原有建筑材料,古建筑所呈現給我們的就是材料的組合體,如果材料被替換,其文化價值就失去意義了。例如在對南京明代城墻進行修繕時,當地政府千方百計收集民間的磚瓦,補充上的磚瓦幾乎和原來的一模一樣,是個成功的典范。第四,保存原來的工藝技術,可以說古建筑之所以是某種外觀,是與當時的手工技術發展密不可分的,保存原有的工藝技術就相當于保護了古建筑的施工方法,因為這種工藝不僅是保持原來傳統的需要,而且關系到建筑壽命的問題。例如故宮太和殿前廣場在進行大修的時候,就采用產于當時蘇州產的地磚墁起來的,所以從蘇州民間請來師傅研究從磚瓦窯中燒紙制的,最大限度保存原有文化含量。再有,木結構的古建筑上都是卯榫技術,而不用鐵釘和膠水,維護的時候也切不可用現代所謂先進的技術來“改造”。
在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古建筑維護的同時,不少人認為一般古建筑都是經過歷代修繕或改動很難辨別哪部分是原狀。一般認為,某一建筑物最初建成的是原狀,經過了歷代修繕以后就不是原狀了,但是北京故宮是經過近六百年的陸續補充和維修而成的,那原狀應該是怎樣的呢?通常,它最完善、最充實豐富的那個時代的形制為修繕的參照依據。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修復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古建筑――南禪寺大殿中得到貫徹體現,專家們對大殿的出檐、叉手、瓦頂、屋脊式樣進行了周密的考證和研究,對后代不符合原貌的修改分別予以更正,使之能夠更好再現當年的氣息。
這個原則的保護方式又以下幾種:保養工程(如拔草、補漏)、搶救工程(大型災害后的緊急修繕措施)、修繕工程(更換、加固主要構件)、修復工程(對部分殘破構件的補充和完善)、復原工程(對不協調的部分予以撤換,是最嚴密的形式,要求高)等。
3.落架重修
落架重修屬于新建的范疇,又包含原地復建和異地遷建兩種情況。著眼點在于“落架”,即原來的古建筑由于外界原因需要拆除或者突然損毀,要求立即進行復建的情況下,在實際保護工作當中可以遇到不少類似的情況。
例如元末明初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古建筑群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遇真宮在大火過后化為灰燼,關于怎樣修復的問題曾經引起了業界的爭論,圍繞建筑材料、風格問題。但是我們想到既然武當山的道教建筑群是一個很完整的體系,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對于這樣一個主要的建筑單體,我們事先已經做了周密的測繪和考證,具備了完善的技術資料,為了保持群體建筑的和諧統一,采用原有的材料和工藝、結構來原地重建就更為適宜,倘若采用鋼筋和混凝土和現代工藝施工完成的建筑,必然是武當山歷史建筑群的一個怪物,會極大影響武當山建筑群的整體歷史文化價值,同樣的例子是故宮的太和殿在近六百年間經歷了多次火災,但是還是在原地按照原有風貌進行建設,現在已經和其他周圍建筑融為一體,現在看來絲毫沒有“假古董”之嫌,可見這種原地復建的方式是很成功的。所以這種方式只適用于對毀壞的具有較大歷史價值建筑需要立即重建的情況。
異地遷建主要適用于原址因為場地原因不宜保存,但歷史意義特別巨大的建筑。例如位于山西永樂宮三清殿,原址位于山西永濟縣永樂鎮,是在唐代呂公祠原址基礎上重建的大純陽萬壽宮的主要部分,建于元中統三年(1262年),因修筑黃河三門峽水庫工程,以將此組建筑遷至芮城,遷建之初將原址的建筑構件依次編號,表明材質,畫出構造圖,為遷建提供完備的技術資料。后來遷至芮城建筑群完全遵照原來的建筑格局、材料、結構,做出了幾乎原汁原味的風貌。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為了保護好建筑群的風水關系和文脈,選定的新址不宜離原址太遠,在風水上也應選用盡量接近原來地形的新址,原來的山勢和水體的關系應盡量保持,否則原由建筑(群)的場所感很可能弱化。這樣的保護方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需征求多方意見充分論證、慎重考量。
4.原址新建
這里的原址新建是指歷史建筑在毀壞時間較長(一個世紀以上),由于種種原因需要重新建設的一種保持歷史風貌的方式,它可以不滿足歷史的原真性的原則,所以就不完全屬于一種歷史的保護,但是它可以彌補現有場所的缺陷。但必須承認和明確這些建筑的地位和價值,是不能與文化遺產相提并論的。它往往是出于景觀和功能的需要,建成的建筑暫時不具有歷史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將載入文化史冊。
杭州西湖雷峰塔的重建就是近年來關于文物古跡重建的典型例子,雷峰塔自1924年倒掉之后,已失去了近八十多年,從景觀角度看,雷峰塔對整個西湖南線的景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個標志性節點。在重新建設的時候,只保持了原來的高度和外輪廓形態,其他并沒有完全遵照原來塔的設計,包括結構(采用鋼結構)、層數(改為五層),但是它豐富了整個景區的天際線,我們仍認為是一個成功的古建筑新建的實例。
當然在新建的時候也可以采用新的建筑形式,對于景觀性要求不是很高的單體,可以嘗試,例如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武漢的黃鶴樓,現在位于武漢市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后來屢建屢毀。各代的黃鶴樓風格也各不同,宋樓雄渾,元樓堂皇,明樓雋秀,清樓奇特。最后一次毀壞是清末的同治年間的火劫,當時黃鶴樓的飛檐為三層,距離現在新建的有1里遠。一百年后新建的黃鶴樓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層數也變為7層,風格也無從考證。象武漢這樣在近代才崛起的而且沒有多少文脈的城市中,我們是否可以考慮現在風格的黃鶴樓,來體現武漢城市發展的軌跡,若干年后也可以作為武漢城市印象的見證,80年代建成的新黃鶴樓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引發了人們對印象江城武漢的回憶,成為了現代武漢的標志和旅游勝地。
原址重建的一定是喪失了古建筑原有的文化價值,但恢復人們對場所的記憶,并保護景觀的完整性,可以采用體現當時人們心中的形象用新的手法建設來體現當時的建筑風貌。
此外,關于建筑保護的實際工作中還要遵照相關的法規和技術要求進行。《文物法》規定:“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古墓葬、石刻進行修繕、保養、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再如對于文物古跡的重建,根據《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1992年)第14條這樣規定:“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經全部損毀的,一般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須在另地復建或者在原地重建的,應當根據文物保護的級別,報原核定公布機關批準。”又如根據《中國文物保護準則》(2000年)中的第33條,“原地重建是保護工作中極特殊的個別措施,核準在原地重建時,首先應保證現有遺址不受損傷。”同時規定:“遷建和重建都是經過特別批準的個別工程,必須嚴格控制。遷建和重建都必須有充分的理由,不允許僅為了旅游觀光而實施此類工程;遷建和重建必須要經過專家委員會論證、依法審批后方可實施;必須取得并保持全部的原狀資料,詳細記錄遷建和重建的全過程。”這些法規所確定的原則都構成了我國保護古建筑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對歷史建筑的保護的適用性問題也做出了權威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