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結構建筑里,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中國建筑是磚瓦良緣,木石結盟,然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爸袊嗽趲浊暌詠?,一直利用遠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頭來支撐他們的家園?!敝袊擞媚绢^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制版,然后在木頭搭建的空間里,一并寫下整個建筑和工藝發展史。
《不只中國木建筑》是一本探討中國的物質文化和建筑藝術的書,“木”貫穿其中,木建筑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不論棲身何處,與木相親,生死相依。木建筑里棲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魂,木建筑里藏著中國人的生存秘密。非同小可的木建筑。
翻看書中的建筑插圖,內心的感受剎那豐饒起來。千年的風雨穿過千家萬戶的梁檁柱椽,歷史的風霜停留在雕梁畫棟。巍峨聳立,那是帝王將相的宮殿和王府;秋風吹茅草,秋雨滴屋檐,是黎民百姓的草堂和木屋。木已成舟,漂浮在水面的船是移動的房子;出則入轎,這是達官貴人出行的房子。壽終正寢,古代中國人的正常死亡應該是這樣;入土為安,棺材是古人最后的歸宿。
《不只中國木建筑》圖文并茂,大到宮殿,小到木構件,以圖的形式說明。只翻看書中的插圖,就很滿足。比如對梁檁柱椽的介紹說明,簡潔傳神,文字和插圖配合得非常默契,就像老家具的榫和卯。
木建筑容易遭受兵燹,但它又是永恒的,秦漢唐宋古人都住在里面。這本書以全新的表達方式,來描述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基本特征以及這些特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既有建筑史的凝重和淵博,也有小品的輕靈和風趣。
趙廣超在談到建筑的裝飾時說,一部中國建筑史就是一部手工藝發展史,每一個實用的部分(構件)都可以列入裝飾的范圍。中國的古建筑是在人工和自然之間,發展成為一種人神共同的面目。在同樣的空間里,既縈繞著宗教的永恒意味,也傳出嬰兒呱呱墜地的生命呼聲。神的空間,人的尺度,這便是中國建筑。趙廣超這樣的論述,令讀者重新審視我們居住的現狀,我們的家失去了庭院,失去了于建筑中與自然交流的機會,如果說古人的居住是詩意與和諧,我們的居住是擁擠和局促。
趙廣超曾在法國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執教東西方藝術設計多年,由中西比較的視角,以感性的筆觸,就一般被視為艱澀的傳統建筑,寫下16篇平易雋永的文章,章章引人入勝。趙廣超介紹中國的建筑,以及蘊涵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高妙之處在于,引領讀者穿過深深庭院,登堂入室,一窺中國建筑的究竟,讓讀者了解中國建筑的元素、風格和結構,宮殿,寺廟,民居,園林,亭臺樓閣,小橋木塔,一一看過來,如沐春風。
不只中國木建筑,還有其他的建筑材料,石頭磚瓦。我想看一看中國歷代主要以木材構筑建筑的傳統會產生哪些負面的效應,付之闕如。書中的一個材料引起我的注意。
“據說楠木要在生長五百年之后才會散發出一陣沁人心肺的清香,中國現存最巨大的楠木柱有四根,各高14.3米,直徑1.17米,怕已不止兩千年。連同其他56根10米高的楠木柱,一共60棵大樹支撐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祾恩殿(建于公元1427年),走進去就仿佛走入一個楠木林里。建成五六百年之后,帝王化為泥,惟有此木香如故?!?/p>
如此大規模地砍伐森林,不僅造成名貴木材的絕跡,還直接導致中國的森林面積覆蓋率低,生態環境惡化。比如秦都咸陽、西漢都長安、唐代都長安,就近伐木,營造浩大的宮殿,使得森林大面積消失,黃土高原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逐漸形成今天這個局面。
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沖天而起的大火將中國歷史灼傷,也是人類文明的黑暗時刻。中國木建筑的劫難,幾乎隨著朝代的更迭而上演。中國的建筑過分地依賴木材,利用木建筑營造了人文的自然與和諧,同時也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大片森林永遠地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我們在欣賞中國木建筑的文化與哲學的內蘊時,也在體驗著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惡果。非同小可的木建筑。
讀完《不只中國木建筑》,我會把它和《中國建筑史》(梁思成)、《中國古建筑二十講》(樓慶西)、《說園》(陳從周)、《城記》(王軍)等書放在一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洶涌而來的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的古典和傳統,落花隨流水而去,這些書構筑了現代人的精神家園,這里面棲息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