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古府梅開二度 梅城建設“美麗城鎮”
船下建德,行至新安江、蘭江、富春江三江交匯處,就望見江畔半朵梅花形狀的城垛——建德梅城到了。
有著近1800年的建縣史、1300多年的州府史。時移世易,梅城由從州而縣,又由縣而鎮,但這個歷經千年風雨的古鎮,它是嚴州文化的根,是嚴州人的鄉愁。宛如一朵沉睡千年即將重新怒放的梅花,梅城一直等待著浴火重生的那天。
近年來從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棚戶區改造、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去年大力開展新時代美麗城鎮建設以來,梅城不斷漫卷和美,鋪排一路風景。今年國慶期間,洗盡風塵重展芳華的新梅城一期,將在世人眼前驚艷亮相。
這一切,梅城的5萬多居民都驚喜地見證著。近日,記者走進梅城,聽梅城百姓講講自己眼中的古鎮變遷。
店門口的三星街
換上了她最愛的青石板
對廖益慧來說,雨季是件挺糾結的事情。下雨會影響客流,影響店里的生意;但她也會為下雨開心:趁著沒客人,可以撐把傘在梅城的街巷弄堂里走一走,這是她生活中的“小確幸”。
廖益慧在古城最熱鬧的南大街和三星街路口開了家“阿婆家”麻糍店。冬天主營麻糍,夏天主打冷飲。她熱情地給我端上一碗當地獨有的樹葉豆腐,碧綠的豆腐配上透明的涼粉,唇齒間彌漫著芝麻和桂花的甜香,暑氣頓時退去了不少。
像所有向往大城市的年輕人一樣,廖益慧也想過走出梅城,最讓她割舍不下的還是那些巷子。在著名古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看來,梅城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州府規制清晰、街巷肌理完整、文脈可循、遺存豐富的古府。鼎盛時期的梅城,城市肌理如蛛網般展開,一座座深宅庭院擇地而踞,一幢幢徽派建筑鱗次櫛比。幽深的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滿街青石板光亮如鏡。城內城外,客棧、書院、寺廟、會館、祠堂舉目皆是,僅牌坊就有115座之多。
后來的梅城雖不復昔日的榮光,但這并不妨礙廖益慧追求生活中的情調。雨天,她總喜歡打著傘再去那些熟悉的巷子走走,在戴望舒《雨巷》般的意境中,找尋尚未發現的驚喜。
自去年梅城開展“美麗城鎮”建設以來,根據“一軸一帶一環六區”的梅城古城保護利用功能布局,包括“兩口兩路兩湖一帶”在內的近40個建設項目陸續開始實施。今年4月,建德市與杭州運河集團合作簽約,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20億,基本恢復嚴州古城,進行綜合保護利用。廖益慧發現,以前空中密布的電線“蜘蛛網”消失了,亂搭建的大棚房、陽光房被拆除,變成了漂亮的綠化和景觀小品。過去,游客請她幫忙拍與“建德侯”牌坊的合影,她總要有些尷尬地請人家靠前站一點,免得把橫在天上的電線拍進去,“現在再也不用了,隨便哪個角度拍出來都很好看。”
就連她店門口的三星街,也一改衰敗破舊:水泥路換成了她最愛的青石板,清郵局舊址修繕一新,消失數十年的輯睦坊重新樹立,“特別是那家新開的‘隱居·嚴州’民宿,晚上燈光一亮,真的好漂亮。”
去年,央視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來梅城拍攝,她也出了一回鏡。常有店里的客人忽然說,在電視上見過你,這讓她意外又竊喜。
聽說“這是造福子孫的事”
86歲的老母親搬出了老宅子
54歲的俞建國在玉帶河邊的二板橋弄2號住了54年。當年,做木匠的祖父從東陽來到梅城,幾兄弟建起了這幢帶有狹長院落的宅子,俞家從此在梅城生根發芽。
上百年的老宅,有過自己的輝煌——人丁最旺的時候,里面住著叔伯四戶人家,近20口人,妯娌和睦,其樂融融。老俞在這里出生,在這里成家立業,斑駁的磚墻上留下了他大半生的印痕。“我爺爺他們造房子不容易啊,磚頭都是撿來的半截磚。”
因此,當因美麗城鎮建設需要不得不簽下征收協議,俞建國心中的不舍可以想見。“老城改造是大好事,總得舍小家為大家。”
為給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及古城綜保開發騰挪空間,目前為止梅城已累計完成棚改征收簽約近2800戶,核心區內遷出人口超7000人。同時,加快安置房建設,將人口疏散轉移至新城安置,提升百姓居住環境。
57歲的鎮農辦林管員姚樟松這幾年一直在忙著征遷工作。家在三都的他,任務最重的時候常幾周回不了一次家,有時候趕回去看一眼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得立即趕回梅城,工作會議開到晚上一兩點更是常事。
老姚說,辛苦過去了就過去了,就像苦力肩上的擔子,晚上卸下了也就卸下了。但是當他走在梅城的街頭巷尾,心中還是時常會涌上一種復雜的情感,有感慨,有欣慰,也有一點酸楚。這些煥然一新、賞心悅目的院落、景觀和街道,都有自己留下的辛苦和汗水。
讓老姚和征遷干部們難忘的,還有梅城百姓的支持和理解。103歲的盧奶奶不顧腿部骨折,堅持要家人抬到老宅前親自簽下征收協議。在義烏經商的梅城人戚元生的老宅面積大、地段好,剛開始家人不想征遷,然而春節期間,戚元生在門上貼出了一副對聯——顧大局舍棄古居地,做奉獻全為子孫福……
俞建國雖然早就在鎮上買了新房,但一直住在老宅,除了留戀,也為了陪伴86歲的老母親。房子要征遷,母親開始也很不愿意。“我勸她,這是造福子孫后代。母親就我一個兒子,最后她說,好吧,聽你的。”
臨近退休還能大干一場
他說自己是幸運的
今天,當你走在梅城的街頭,經過一處處天井照壁,粉墻黛瓦。青石街道拉長你的影子,清澈高遠的秋色下,飽經滄桑的澄清門披著晚霞,訴說著古鎮的千年風韻。2.27公里的梅城大壩、400米的南大街、正大街和基本修繕完成的三星街,已初步形成集歷史文化展示和生態景觀休閑于一體的特色街區;金源昌卷煙廠、清郵局等都已拾掇妥當,靜待開門迎客。一條連接城內東湖、西湖的玉帶河,也已建設過半……
“阿婆家”的老板娘廖益慧,依舊在期待著下一個雨天,可以讓她撐著油紙傘,去尋找那份“天街小雨潤如酥”的詩意。她12歲的女兒,也有著和媽媽相同的情趣,喜歡走走梅城的小巷。“但是以前她怕居民養的狗,自從養犬集中整治后,她也不害怕了。”廖益慧說。
這一年來梅城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老梅城”俞建國感慨,有時也讓他困惑。“感覺從我記事起,梅城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現在很多地方,連我都認不出來了,要仔細地在腦子里過一遍,才能想起,這里以前是什么樣子。”
在梅城工作了16年,姚樟松發現自己最近在鎮上多了許多熟人。“走在路上,總有人跟我打招呼‘老姚’,我卻想不起對方是誰。想半天,哦,是原先那幢房子的住戶,征遷認識的。”
姚樟松說,古城復興這個大工程,沒有三五年不會結束,自己這份“苦力”,肯定是要干到退休為止了。但是他也說自己很幸運,能在臨近退休時,趕上這樣大干一場的機會。
“我退休后一定會再回梅城看看。”姚樟松說,有時他甚至希望,將來的古城是要收門票的。“如果要門票,游客還是絡繹不絕,那也就證明,我們的努力真的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