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河口萬壽橋見證中琉文化
閩江是福州的母親河。瓊河則是閩江的支流,其最重要的河段是今天位于臺江區國貨路萬壽橋下的新港河段(舊稱河口)。
早在北宋元祐年間,河口就是福州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元代后期,福州與元大都的海上交通十分發達,陳友定的海船從閩江口及福清港口北上天津,運輸元朝政府急需的大米、香料等南方商品。朝廷的使者經常往來于天津及福州之間。他們抵達福州,多在河口下船,離開時也是在河口登舟。明清時期,河口更是福州的重要港口,創造了一段繁華的朝貢貿易時光,也是中琉經貿文化交流的見證。
航拍南公河口街區(攝影:葉誠)
如今,這里的面貌煥然一新——南公河口街區正在建設中,圍繞河口萬壽橋還建起了美麗的打鐵港公園。
瓊河與直瀆新港
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初設在泉州已十二年的福建市舶司遷移到了福州。福建市舶府的太監耗費巨資來建造福建市舶府、官園、進貢廠。進貢廠規模十分宏偉,主要就是儲存琉球貢品。柔遠驛屬于進貢廠的一座建筑。它不僅是提供琉球人食宿的酒店,也是琉球留學生學習的地方、福州商人和琉球商人進行貿易的場所。
這樣重要的兩個機構設立在河口,河口一帶的經濟自然開始發達起來。而那時福州可供船只停泊的港口雖然很多,卻沒有一個專門用來接待琉球貢船的固定港口。
柔遠驛現址(來源:臺江區融媒體中心)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福建鎮守太監鄧原主持了一項大工程就是從上王碼頭引閩江水,通入河口,在河口尾修建直瀆新港。這一工程在中琉貿易興盛時修成,對促進貿易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從此,琉球貢船從閩江口經閩安鎮,駛進直瀆新港,在水部河口渡(今萬壽橋)登岸。萬壽橋的直瀆新港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百姓簡稱作“新港”。
南公河口街區(來源:福州晚報·三山史話)
萬壽橋下的新港河按照歷史記載推斷,應該早在唐五代時期已有。《三山志》記載:“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橋(浦),遂通(東)湖,直如溝瀆,號直瀆浦”。直瀆浦樣子“直如溝瀆”,民間俗稱“舊河”。但明清兩朝琉球貢使和本地士大夫稱之為瓊水或瓊河。由于歷史變遷,今天的瓊河在河口萬壽橋部分被稱作“新港河”或“萬壽河”。
不論它的名稱是直瀆浦、舊河、瓊河、瓊水、新港河、萬壽河,都是同一條河流。當年的瓊河河面寬廣、水流湍急,往返船舶繁忙興盛,是漕運、物流的運輸動脈,與閩江江潮直接相通,是明清時期福州城區水網的主干道。
河口萬壽橋的建造
如今,見證當年中琉朝貢貿易繁榮景象的只剩下國貨路邊的河口萬壽橋。
這座橋的建造形成了三個作用與意義:一是為了維護大明朝的門面,以示朝廷優待遠人的誠意;二是加強了中琉經貿文化的交往;三是中琉友誼橋梁的見證。琉球國也是自此成為“萬國津梁”,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榮起來。而該橋梁的建造者是福建市舶府(又稱福建提督市舶公署)太監尚春。
河口萬壽橋(攝影:葉誠)
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御馬監太監尚春正式上任福建市舶府。尚春的老師林瀚(今倉山區林浦村人,官至尚書)稱贊尚春擔任福建市舶司提督期間有不少義舉,比如修橋、鋪路、捐資、建造控海樓等。
尚春為何在河口建橋呢?
”某日,尚春通知三司和各衙門主官集中到瓊河邊的進貢廠清點物品,過橋時發現從這里登岸的人多,貨重,木橋使用多年已腐朽不堪重力,通行有危險,而且說話間就有琉球貢使從橋上跌入瓊河里。尚春頓時感慨道:“這不是柔遠人的做法?!彼X得自己在這里任提督相當于外交使臣,是代表皇帝和國家,要維護朝廷的臉面和國家的尊嚴,當場決定個人出資請工匠造一座木橋,由福建市舶提舉司王尚學率領福州翻譯黃仕明等專門負責造橋事宜。
明正德七年(1512年)夏天五月十六日開始造橋,十月二十七日竣工。當時的福建鎮守太監商公飚帶領都布按三司官員、諸公都去參加大橋落成典禮。而大橋的東邊建了一座懷遠坊,橋西建控海樓。林瀚說控海樓十分堅固壯麗,可遠觀大海,懷遠坊可以供人休息,大橋則可以安全通行。現場官員和琉球貢使見了十分欽佩,就商議說這座橋應如實命名為“尚公橋”。大家都歡欣鼓舞,并請林瀚來撰文記此一功。因此,林瀚專門為自己的學生尚春寫了一篇《尚公橋記》。
河口萬壽橋(來源:福州晚報·三山史話)
尚公橋是一座木橋,日久橋壞。而尚公橋所在位置長期是一個渡口,俗稱“河口渡”。當地百姓說臺江區有多個“河口”名稱,中亭街一帶也曾是河口,國貨路上的新港河也是河口。只是“河口渡”只有這一個。柔遠驛就在此附近,根據《福建市舶提舉司志》所附的進貢廠圖顯示,尚公橋應當就在這個位置。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的尚公橋,時隔一百多年后,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人成源在尚公橋過河時看到了同樣的情景——舟小人多,翻船溺水,便發出了與尚公公一樣的感慨,然后和尚公公做了同樣的事——建橋。
這座橋的名字就是“萬壽橋”
于山天君殿的碑廊保存了一塊河口萬壽橋碑。從碑刻記錄得知,僧人成源募捐的建橋費用主要靠大財主靖南王耿精忠捐贈。碑文中記載橋東曾建有阿育王石塔,祀河神,還有一座萬壽堂祀齊天大圣;橋西有萬壽庵,原祀觀音。后來阿育王石塔已毀,萬壽庵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后,改為臺江童車廠,后又改作地方政府辦公場所。2019年,當地河道整治、環境改造時,萬壽庵全部拆毀。
清初,靖南王耿繼茂(耿精忠之父)看中了河口的繁華景象,以及中琉的朝貢關系,便在河口建造王府,即今天國貨路上的南公園。而南公園附近就是柔遠驛(俗稱琉球館)。柔遠驛除了懷柔外國貢使,作為招待琉球貢使、商人住宿的酒店以外,還兼監督鐵、酒、茶對外貿易事務。
從當年琉球詩人、學者的詩中常見“瓊河”二字,可見瓊河在琉球學生、貢使心中的重要性,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他們往返中琉必須經過瓊河,住在瓊河畔,朝夕對瓊河。瓊河成為琉球使者心中的福州印象、縮影和符號。因為他們和福州文人交往深,彼此詩歌唱和,多數都結下深厚的情意。
從清朝福州和琉球詩人的詩中可見,清朝的瓊河兩岸是經貿繁華勝地,瓊河的歷史幾乎是半部福州明清外交史。河口的建筑可作為海絲之城的見證,它的歷史反映了福州悠久燦爛的海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