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嶺南建筑之鍋耳屋
嶺南傳統建筑代表之一鍋耳屋,其建筑結構與藝術體系雖然早已成熟,但是自古以來很少見諸著錄,而以建筑細部為主線者更是鳳毛麟角。鍋耳屋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出現于嶺南一帶的民居建筑特色之一,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堂、家廟、第府、文塔建筑實物中,以講究地理風水和風俗觀念為思想依據結合科學的規劃布局都集中反映著嶺南建筑的主要特征與表現風格。
因此,獨特的外型建造、多樣的藝術手法裝飾、豐富的裝飾題材、講究的科學的布局規劃等等的多方面內容都對現代探尋研究古代建筑歷史文脈有著深厚的價值意義:
一是歷史價值,了解嶺南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二是藝術價值,當地人民生活方式、情感愛好、審美觀等,反映當時的藝術風格、工藝技術水平。以文藝的門類來分,有關文學的有匾章、楹聯、題字,有關藝術的有繪畫、書法、雕飾、陳設(家具),還有實用藝術的裝飾、裝修、紋樣、圖案、色彩等。三是科學價值,首先是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一個事物證明,同時它為今天的建筑技術研究提供借鑒。這三方面的內容離不開歷史,離不開當地自然環境,它們構成了當地的文化內涵,這些內容正是為嶺南風格創造實踐基礎。
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現,全國進入“斗、批、改”階段,到處喊著“破四舊”口號,導致鍋耳屋受到歷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還有近現代城市規劃建設對古建筑的拆改和損害,現今在廣東省還保存相對完好的鍋耳屋群已經不多,目前發現有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佛山市三水區大旗頭村、佛山市順德區碧江金樓、四會市威整鎮奇石河景區、佛山禪城區福賢路東華里、廣州從化太平鎮錢崗古村等地方。我們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和古建筑文化傳統的國家,如何繼承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所以,在此期望現今社會對這些嶺南特色的古建筑予以更加重視和保護。
建筑是人類永恒的史書或凝固的文化,由于自然條件、氣候、溫濕狀況、經濟基礎、社會需要和人工技巧等各種因素,使中華建筑自成一家獨具特色的同時,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風格。如粵閩贛山區和樸實的客家人居住的土樓;黃土高坡文化和中原大地上出現的窯洞;皖南清秀飄逸的徽派建筑“馬頭墻”;還有體現著富庶的南粵和實用的嶺南文化的特色建筑“鍋耳屋”。
在嶺南,鍋耳屋是傳統民居建筑中最經常看到的一種,它經過歷代建筑匠師在自然環境、鄉土資源、宗教思想、風水觀念和傳統文化等各方面條件影響下不斷創造的結果,以高超的雕刻和繪畫藝術增添建筑物的外形美,體現了嶺南建筑的傳統特征。
鍋耳屋的屋面之上砌筑有鍋耳狀的硬山墻,故稱此類民居建筑為“鍋耳屋”。但一直以來對于鍋耳屋一詞的由來都眾說紛紜。因此,為進一步探索和了解鍋耳屋,試對鍋耳屋的名稱、構造、風格等方面作如下探析:
一、鍋耳屋名稱說
1、象形說
據民間普遍的一個說法:鍋耳屋的屋頂是硬山式,兩側的風火山墻高出正脊許多,民間就覺得山墻的形狀好像家里鐵鍋的兩個鍋耳,所以人們稱這種屋頂為鍋耳屋頂,因此這種類型的房屋也有了一個通俗的名字叫作“鍋耳屋”了。
2、諧音說
根據華南理工大學陸元鼎教授考證,提出普通話的“鰲魚”與廣東粵語方言的“鑊耳”發音相近,其輪廓也十分接近,中間拱凸,前后緩收,線條柔美,且“鑊耳”叫起來比“鰲魚”順口易懂。故以訛傳訛,由“鰲魚”變成了“鑊耳”,但普通話中“鑊耳”又很難上口,音隨意變,講普通話的人根據其實際含義又把“鑊耳”變成了“鍋耳”,因而現在有“鍋耳墻”之說。
3、綜合說
在中國傳統建筑里,主要都是以木結構為基礎,古人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就根據風水學五行當中水克火的道理,鰲魚為水中生靈,在建筑上修建意味深遠的鰲魚墻。那為什么選擇鰲魚這個圖騰呢?曾經《淮南子?覽冥篇》中對鰲魚記載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之說。也就是說,共工氏頭撞不周山后,一根天柱斷了,另外三根也已毀壞,女媧擔心天要塌下來,趕緊抓住了一條很大很大的鰲魚,砍下它的四條腿,墩在地球的四個角上,化作四條天柱,把天頂著,故有鰲魚頂天負地之說。
在古代龍象征天子,除了皇帝其他人都不可以使用關于龍為題材的物品,官宦和上等階層為了區別于平常老百姓,就選擇了一種介于龍與魚之間的神物——鰲魚。而屋脊兩側高出的山墻為鰲魚翹起的嘴巴,簡化的建造又巧合地使其像官帽兩耳的造型,后引申為“獨占鰲頭”的意思。因此,鰲魚這獨特形象的硬山頂山墻設計在富有吉祥寓意的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展現古人的身份地位,實為一舉數得。
鍋耳屋這種具有珠三角地區特色的“鰲魚山墻”,其“鍋耳屋”名字的由來就正如民間象形說所述,只是一個在百姓日常生活交流中既親切又通俗平常的代名詞。后來民國時期鍋耳屋在嶺南民居中被廣泛采納,但也大多為地主階層所建,成了嶺南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