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館藏 | 感慨萬千,古建筑漂洋過海“遠嫁”美國的故事
美國賽勒姆小鎮(zhèn),位于美國波士頓東北邊,這個人口只有4萬的沿海小鎮(zhèn),最為人熟知的是當?shù)厥⑿械呐孜幕?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座鎮(zhèn)上還完完整整地保存著一座200年歷史的中國徽派建筑,叫“蔭余堂”,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是的,你沒看錯。畫風(fēng)不同、完全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文化竟然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這是一個古建筑漂洋過海“遠嫁”美國的故事,這個故事還要從20多年前說起。
1993年,一位名叫南希波琳的美國女士到安徽休寧縣黃村旅行,被一座座粉墻黛瓦的古村落深深打動,她甚至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筑搬回美國的想法。
南希是個中國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學(xué)習(xí)中國藝術(shù)史,她是中國內(nèi)地對外開放之前,最早訪問徽州地區(qū)的西方人之一,也是美國賽勒姆迪美博物館的中國館負責(zé)人。
3年后,南希再次來到黃村,當她經(jīng)過一座老宅,發(fā)現(xiàn)門是開著的,于是她走進去,發(fā)現(xiàn)一家人在商量準備賣房子。
原來,這座老宅是當?shù)攸S姓富商的祖?zhèn)髯≌|S家子孫在80年代中期已遷入城市,這里早就沒人居住,處于廢棄狀態(tài),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
黃家人見一個外國人走進來,便隨口一問,哎,你買不買?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玩笑話,促成了這段跨洋的“姻緣”。
這座老宅就是蔭余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是一棟擁有200年歷史的中國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
蔭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棟二層樓、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nèi)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墻,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南希當即回國籌資,在四處奔走的不懈努力下,美國一家投資公司出資1.25億美元,買下了蔭余堂,將其作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
1997年春天,蔭余堂開始進行拆除搬遷工作,光是拆除就耗時4個月,拆下來的部件包括2735個木構(gòu)件、972塊石片和當時屋內(nèi)擺放的生活、裝飾用品,甚至連同魚池、天井、院墻、地基、 門口鋪設(shè)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來。
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黃家主人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經(jīng)商時與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墻角等處發(fā)現(xiàn)清朝末年女人的發(fā)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
蔭余堂拆下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裝了滿滿19個集裝箱。
1997年11月蔭余堂拆散裝船,1998年的中國農(nóng)歷新年,抵達美國薩勒姆鎮(zhèn)迪美美術(shù)館。
在隨后的5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zhì)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
除了建筑本身,迪美博物館還購置了原陳設(shè)在該屋中的家具、擺設(shè),將蔭余堂修復(fù)成80年代、原屋主黃氏家族最后居住時面貌。
前后歷時7載,2003年6月,蔭余堂終于正式向公眾開放,第一天參觀的人數(shù)就突破一萬。
由于搬遷和重建的不易,博物館對它的管理與保護也相當嚴格。每天限制參觀人數(shù),參觀時間僅限半小時,且必須跟隨導(dǎo)覽按批進入,嚴禁拍攝……
身處蔭余堂,會一時分不清是在美國博物館還是來到了安徽黃村。從建筑的一磚一瓦到宅子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個細節(jié)都力求做到還原最初的樣子。
室內(nèi)也原封不動地保存了原先的樣子:舊時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煙的招貼畫,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語錄,以及安放在墻上的播放了20幾年鄉(xiāng)村廣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這一件件小東西無不從一個家庭的角度折射出中國字晚清以來200多年間的歷史。時間在這里好像凝固了。
迪美博物館還特地為蔭余堂做了一個十分精美的蔭余堂簡史、蔭余堂家譜世系,來往家信、建筑特色、搬遷過程等,并以多幅精確的3D透視圖和視頻從各個立面和角度詳細、立體地再現(xiàn)了蔭余堂的建筑構(gòu)造和細節(jié)。
沉浸在這樣一座中國古典老宅里,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都可以從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為起點,了解中國文化。
多年以后,蔭余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受邀來到了迪美博物館,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她說:“當時就覺得我已經(jīng)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jīng)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里面拉大提琴,音樂聲很美妙……感觸非常大。”
一座在中國即將被拆除的老宅,就這樣被“接”到了美國,在異國他鄉(xiāng)重獲得了新生。
這是一個讓人感慨萬千的故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背后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沒有南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沒有造訪徽州,沒有這樣一段跨越千里的夙緣,蔭余堂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