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前連村古民居群——蘊含200多年歷史文化韻味
端莊質樸的前連村古民居群,位于(福建莆田)仙游縣蓋尾鎮,由16座古民居右毗鄰組成,修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長達2.5千米,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為省內僅有的“丁”字形布局的古民居建筑群體,宏大規模中蘊含著濃厚的文化韻味,令人景仰遐想。
青石板打底,紅磚砌成的古宅莊嚴大氣,左右護厝,懸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屋頂上的燕尾脊等無不體現地方古民居及莆仙紅磚建筑特色。我想在這里出生、成長的前連人,他們不忘前世輝煌,承襲祖訓而知上進,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前連村人身上流淌著祖輩的儒雅與辛勤,在這片韻味依然的紅磚、精雕中,續寫著后世的風骨與輝煌……
前連村古民居大厝有五間廂、九間廂、十一間廂不等,最大的甚至有十九間廂,可見當時家族財力雄厚。在古民居群中,所有大門皆書“上黨家聲大,鳳阿世澤長”的對聯,象征家族久遠輝煌的歷史。在部分古厝的門前外墻上,隨處可見有吉祥寓意的磚雕、木雕、石雕的古文化韻味。這是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的完美結合,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時,前連村成為莆田市唯一入選的歷史文化名村。
走進古厝東側“旗桿厝”,踩著青色的石板路,感受著墻角的青苔散發的潮濕氣息,才能領略那些古老的光陰,以及埋藏在光陰背后的故事。據史載,自南宋隆興年間公元1163年以來,前連村世代耕讀,英才輩出,詩書傳家,科甲聯芳,人文積淀豐厚。這里曾走出南宋右丞相、鎮南大將軍連沿,文韜武略名揚朝野。科場摘桂,堅旗立匾的文亞魁、武首魁,則有連上進、連上拔兄弟。眼前的這座“旗桿厝”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大厝主人就是同治年間中第五名舉人的連上進,朝廷為他制作“亞魁”匾,門前豎旗桿夾,這塊“亞魁”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門坦上。“旗桿厝”里還有登進士第的榜昭連元燦,學貫古今,能詩善賦;擔任一方教諭的連謙、連文顯、連原清等人,一生桃李滿天下。
站在前連村“丁”字形古民居群前,抬頭一眼望不到頭。村支部書記連大鵬告訴我,南宋年間,連氏開族,先祖連治丞率子孫從連坂移居到前連,到了清乾隆年間,他的后裔連春侯生了四個孩子,長子庶生、次子熙生、三子駕生、四子敬生。這四兄弟子孫繁衍,俗稱四子二十四孫,九十九曾孫。連氏子孫繼承祖訓,辛勤創業,在建民居時,連成一片,有意識地排列成“丁”字格局,期盼人丁興旺,子孫發達。
連氏家族有獨特的族群大厝,他們的祠堂也是別開生面的。祠堂前的臺階僅有一級半,當地老人介紹了個中緣由。這祠堂按地理朝向坐葵向丁,屬土,因古語有云“半階為一土”,因此連氏先祖在造祠堂時,用一級半的臺階,蘊含連氏先人匠心獨運的智慧,又寄寓很深的人文情懷。
這座大厝正對著文筆峰,是塊風水寶地,新中國成立后連氏家族出了500多個大學生,從這古厝里走出的碩士、博士就有30多人,因此贏得“筆桿村”“文化村”之美譽。當地村民都很愛護這片“丁”字形古民居群,他們自覺地把房屋建在這片古民居群的外圍,主動騰出500多畝空地,為古民居群留下了一片綠化空間。依照同濟大學為前連村設計的規劃方案,這座古民居群將會成為一個旅游景點,部分古厝將開發成民宿,發展鄉村旅游。
告別前連古民居,我仿佛看到了保護與開發的前景,她雖已歷經三百多個春秋,至今仍給人們以歲月情懷、人文精神和審美感受。但愿當地黨委、政府以強烈的使命擔當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再現前連的輝煌歷史,續寫新時代美麗鄉村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