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歷史建筑 成都老房子紛紛變身新地標
來到成都的游客常常會選擇在位于市中心的太古里商業(yè)區(qū)走一走、看一看,這座兼具濃厚現(xiàn)代商業(yè)氣息與歷史文化底蘊的商業(yè)區(qū)已經是成都的新地標。不過你是否知道,從歷史建筑保護的角度來看,這里還是一個歷史建筑合理開發(fā)利用的典型案例。
“歷史建筑不能利用的話那就不叫保護,而是保存。所謂的保護還要有維修和再利用的過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周儉說,目前成都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未來還可以對與歷史建筑相連的街道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
逛成都歷史建筑集體“變身”新地標
一個“成都式”的悠閑周末應該如何度過?答案可以是去太古里逛逛成都最時尚的商業(yè)區(qū),也可以是去川大內的華西協(xié)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曬曬太陽,當然還可以是到崇德里的老屋檐下泡上一壺清茶閑談。這些滿載歲月風霜的歷史建筑,近年來經過合理改造利用后,儼然已經變身為成都新的文化時尚地標,每天都在吸引著無數(shù)“粉絲”。
欣廬是大慈寺片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風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國古代建筑和民國時期建筑的精華。筆帖式街老宅院所在地則是原筆帖式署衙門舊址,也是清代成都歷史的重要見證。這兩處老建筑2008年被修復后,現(xiàn)在完整保存于太古里中。
保存并不意味著結束,隨后,太古里街區(qū)的欣廬、筆帖式街老宅院等典型川西民居建筑借力片區(qū)整體打造,修繕后作為多種商業(yè)場所使用,不僅成為了成都核心商業(yè)區(qū)的新地標,更開創(chuàng)了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新探索模式。
同樣獲得“新生”的老建筑,還有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qū)崇德里的崇德里民居。始建于1925年的崇德里民居,屬于典型川西民居建筑風格,曾是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長李劼人于抗戰(zhàn)時期在樂山開辦的嘉樂紙廠設在成都的辦事處所在地。
2011年,成都藝術家王亥所在公司對該項目進行升級改造,對崇德里采用古法修繕。今天的崇德里主要用作茶室和餐廳,悠久深厚的歷史氣息與鮮活生動的人間煙火在這里交織,也讓這里成為了成都眾人擁躉的文化新地標之一。
“及時雨”成都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已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今年8月《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正式實施,未來像太古里、崇德里這樣獲得合理性開發(fā)利用的歷史建筑有望越來越多。
條例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在符合保護圖則要求的前提下,鼓勵合理利用歷史建筑。例如,利用歷史建筑開展與保護要求相適應的文博創(chuàng)意、休閑旅游、開辦展覽館和博物館以及其他形式的特色經營活動。
同時,條例還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多種形式投資參與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和利用。
對此,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周儉認為,成都出臺條例很及時。周儉告訴記者,成都目前被認定為歷史建筑的地方有70多處,而上海這個數(shù)目是成都的10倍。“在成都,真正的歷史建筑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不多。特別民國時期以前的歷史建筑不是很多,成片的也少。如果保護條例再不出來,這些歷史建筑就會越來越少。”周儉說。
并且,在周儉看來歷史建筑不能利用的話就不能稱之為保護,只能叫做保存。保護還應該有維修和再利用的過程。而成都這方面做得不錯,比如將歷史建筑改造成的客棧、餐廳,還有商店,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專家建議保護歷史建筑也要留存街道
保護條例已經正式實施,未來成都歷史建筑的保護性利用之路應當如何才能越走越好?對此,周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像成都太古里這樣通過簡單改造形成商業(yè)區(qū),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他同時還建議,希望未來成都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對與之相連的歷史街道保護。“現(xiàn)在有一個誤區(qū)就是人們只保護建筑本身,卻不注意保護原有的街道,不少與歷史建筑相連的街道都不存在了。試想如果街巷和建筑的關系不在了,形成不了一個完整的空間,也講不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周儉說,街巷和建筑是一個整體,一個歷史建筑應當至少保留一條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