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匠心】中國古建筑的垂花之美
垂花,又稱垂桶、懸鐘,施用于傳統(tǒng)建筑中不落地的檐柱之柱頭。雖受柱頭形狀和面積的局限,垂花的雕飾題材和形狀相對單一,但其與上部的枋頭雕飾、兩側(cè)的雀替以及后排梁枋之下的丁栱雕飾相配合,亦可取得美輪美奐的裝飾效果。
垂花是傳統(tǒng)木建筑構(gòu)建之一。用垂蓮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節(jié)約用地,又很有裝飾效果。垂花門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講究的門,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
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書的宋營造法式上就有數(shù)處提到“虛柱”,而且有“虛柱蓮華蓬五層”的條目。這是佛帳的做法,屬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蓮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山西侯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有磚雕的外檐裝修形象,上部的垂蓮柱造型已很成熟,至于垂蓮柱應(yīng)用于門上始于何時尚待考證。從全國各地住宅的大門上看,使用垂蓮柱的極為普遍,如四川的“龍門”,閩南住宅的大門都有明顯的垂蓮柱,江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磚雕做出帶有垂蓮柱形象的門罩,可以說用垂蓮柱展深門的檐下空間或裝飾門的出檐是中國建筑中的一種習見做法。
用垂蓮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節(jié)約用地,又很有裝飾效果,它的運用越來越廣闊。早些的例子如故宮乾隆花園后院西側(cè)樓的廊子就用的是垂蓮柱,解決了地窄與山石爭空間的矛盾。文淵閣山墻門上的綠色琉璃門罩與灰色的磨磚墻得雅靜明快。
這種用琉璃構(gòu)件制成垂花窗罩的做法,在承德普陀宗乘廟大紅臺上和解放后修建的景山后街的宿舍樓中都有所使用。最近幾年垂花門和用垂蓮柱方式做出入口或門面的日漸增多,大有走紅之勢。
在北京街上已有不少餐廳、出售工藝美術(shù)品的商店乃至于電影院都做了垂花門或有垂蓮柱的外檐裝修。它既富麗又實用,沿街商店用它即不占地面而又能遮陽避雨且絢麗奪目。
它作為文物工藝品商店的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招牌,極有工藝美術(shù)氣氛;它作餐館的門,一下子就能引起人們對豐富美味中餐的聯(lián)想。如果留神一下,在北京北海前后門的大街、東直門內(nèi)大街、西四十字路口等處都可以見到許多色彩繽紛的新建垂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