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改造活化的現(xiàn)狀
中國古建筑的艱難現(xiàn)狀
根據(j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tǒng)計,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的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靠政府來保管古文物,簡直等于將文物當柴燒;相反,流失民間等于拯救文物。
古建筑是不具有再生的功能的,一旦保護不好就意味著“死亡”。如果不是成龍發(fā)了幾條微博,估計沒多少人會關注安徽古建筑的身世和命運。中國古建筑保護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主要是官方保護不善造成的。
首先,違法成本過低。《文物保護法》對于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的罰款上限是五十萬元,與政府賣地、開發(fā)商賣房的巨大經(jīng)濟利益相比,區(qū)區(qū)幾十萬元的罰款可謂“罰酒三杯”,怎能扼住伸向古建筑的黑手?
其次,人力物力不足。目前,全國縣級及縣級以上政府設立專門文物行政部門的僅有1/4左右,文物行政管理人員平均每縣不足3人。文物執(zhí)法機構(gòu)不健全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缺乏重視。以山西晉城市為例,過去六年財政收入增加了三四倍,卻始終沒有增加對文物保護的投入。
古建筑該如何維護和活化
上海新天地,佛山的嶺南天地可以說是舊建筑活化的成功案例,將舊建筑整篇保留,維護同時加入商業(yè)元素使其活化,瑞安地產(chǎn)的“天地”系列在這方面得心應手。近年來香港積極推行“古跡活化”的概念,多座逾百年歷史的古跡遺址被翻新,新舊文化在香江煥發(fā)青春的老建筑里互相補足,締造出更具創(chuàng)意的鮮活形態(tài)。
古建筑的活化可以通過旅游開發(fā),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對古建筑進行整體修葺,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再通過旅游收入彌補保護資金的不足。另一種‘活化’之法是‘重新組建’、‘整體搬遷’。”也就是,聚集散落在各個村莊的零星古建筑,另選擇一個地點重新復原,讓“離鄉(xiāng)背井”的古建筑“起死回生”。
但是中國的古建筑維護和活化正在走出探索之路,同時也走出了兩個極端:商業(yè)化與無人問津的毀棄。前者以周莊、西塘為代表,后者則是鬧得沸沸揚揚的江西省宜豐縣的天寶古村落,正淪為繁忙的建筑工地。
“天地”系列的成功在哪里?
“保留舊的建筑,改造舊的建筑,在舊圍墻后面建新建筑,讓人看到:歷史是怎樣前進的。”這是新天地開發(fā)改造的理念之一。但是除了設計理念新穎,運營管理到位外,市場定位準確也是使新天地名聲大作的一個主要原因。
“上海新天地”的定位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深化。第一階段強調(diào)綜合性,將餐飲、娛樂、購物和旅游、文化等功能全部集在一起;第二階段,將該項目打造成上海市中心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景點;最后階段的定位是,讓新天地成為一個國際交流和聚會的地點。層層深化的定位使得“上海新天地”成功地穿上了時尚文化炫目的外衣,抓住了人們的眼球,在Mall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