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古村古建 又要新村新居
——婺源縣積極探索農村住宅小區模式
央廣網婺源5月15日消息(葉茹琴通訊員吳羽胡建明)婺源,地處江西省東北部,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縣內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5個、省級歷史文明名村13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16個點、2個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現存明清兩代古建筑4500余幢,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近年來,隨著全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新建和改建房屋的愿望日益強烈,但縣境內古村落和古建筑眾多,許多已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莊內不允許進行拆舊建新。如何破解從根本上破解二者之間的矛盾,成為困擾該縣發展的一個難題。
思路決定出路。解決這個問題,光靠“堵”是不行的,還要加強服務與疏導。“從保護古建的角度來說,古村落越原始當然越好;但對于村民來說,誰不想居住的舒服一點,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大鄣山鄉黨委書記汪春輝如是說。為從根本上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縣國土資源局與大鄣山鄉政府選擇了該鄉菊徑村和下村作為試點村莊。這兩個村莊有著相似的共同點:一是人口眾多,人均宅基地面積少;二是歷史悠久,古建筑眾多,特別是菊徑村有著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被稱為“中國最圓的鄉村”“中國八卦村”。三是受地形限制影響較大,菊徑村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對面是一條狹長的U型公路,而下村則是一面靠山三面被田地包圍,兩個村基本沒有村莊建設用地,村民無奈只好選擇在耕地上新建房屋,有時甚至會出現違法占用基本農田的情況。
為切實提高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意識,引導農民利用荒山、荒坡有序建房,節約集約用地,大鄣山鄉黨委書記汪春輝親自帶隊,縣國土資源局總規劃師汪洪劍及相關人員共同進行實地勘察和選址,最后選擇了村莊周邊一公里之內交通便利的荒山緩坡,進行統一規劃,集中規劃農村住宅小區,以緩解古村落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經過摸底調查,此次擬規劃的2個地塊,涉及土地面積約14畝,預計可安排宅基地60余個,同時配套了村民活動場所,屆時將建立一個街道整齊美觀、民宅院落統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農村住宅小區。此舉既可滿足群眾的建房需求,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還可保護縣域內眾多的古村落、古建筑等旅游資源,促進全縣旅游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還能有效地保護原本就為數不多的耕地資源,避免因農民自行選址而導致無序建房的混亂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真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本次試點仍在積極開展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待所有工作完成后,我縣將對試點的成效進行綜合評價,并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推廣,著力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美麗和諧的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