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宅古建筑群-集江南民居精華
盧宅古建筑位于浙江省東陽市東部,黑瓦粉墻,清淡優雅;密封火山墻,散落;卵石鋪路,蜿蜒曲折。這座建筑集江南民居精華、東陽木雕、石雕、磚雕、堆塑、繪畫等藝術于一體,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雅溪盧氏之家》記載,盧氏起源于河北涿州(古稱范陽),原為齊太公姜尚(姜子牙)的后裔。姜太公第11代孫盧員甫于南宋初年(1127)從河北遷往浙江,并在東陽建房。從明朝景泰到萬歷(1456-1607),盧氏第19代孫盧洪瀾及其子孫擴建了盧宅,使其形成了今天的雛形。歷時近千年,盧宅的大部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照墻。盧宅老街路南有一面五開三深的磚雕面大照墻,是盧宅主體最外層的入口。根據墻上的卵石,青石須彌座,8根石柱,石欄桿里有兩根高木桿作為節日掛燈籠。照墻上刻著“雙獅滾繡球”、“鯉魚跳龍門”、“文房四寶”等造型,為盧氏家族世代代的學者祈禱,都有吉祥之意。
醫生第。照墻向北是明清時期流行的兩座四柱三間石牌坊,上面寫著“醫生第”。“醫生第”門樓北側的照墻與前外照墻相圍的空間呈“〔〕“形,寓意“藏風納氣”。
捷報門。經過“醫生第”石牌坊,走進一條卵石鋪地的走廊,我看到了盧宅的正門——“捷報門”。這扇門建于明景泰時期。原明代在門上寫的“捷報”牌匾已經被摧毀,現在是今天人們寫的。《捷報》牌匾上的小字記載了盧氏家族從明清光緒時期8名進士和29名舉人的歷史。
回首往事,門框剛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遠山,看起來像一個直立的筆架。盧宅的東西兩側都有一條雅溪——這一切似乎都是大自然專門為盧氏子孫安排的“面山環水”的獨特風水。
肅雍堂。跨越第二道門“國光門”,是一條約400平方米的跨院,院子一角有一條2米寬的曲尺廊道,向北與肅雍堂相連。肅雍堂是盧宅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和主軸線,整個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朝南成三開間,開間面寬25米。肅雍堂大廳采用前后三間兩卷勾搭的形式,面寬、進深的尺度都很大,軒轅高敞,氣勢恢宏。屋檐為重屋檐懸掛山頂,下屋檐與左右走廊相連,略微凸起;屋檐基本直;屋頂凹,兩端有尾巴。三條線相互呼應。大廳前卷入深五架,室內處理成歇山形式;后卷臺基和屋架均高于前卷,深五架,兩次之北增加一條后廊。大廳左右兩端有東西雪軒,軒前有天井。
為避免蘇雍堂進深過長導致屋頂過高的問題,蘇雍堂屋頂由兩個人字形坡頂組成。江南多雨,東陽過去的熟練工匠設計了這種“勾連”——兩個頂連在一起,結合部有專門設計的“大溝”,在兩個屋頂的交匯處放了“大溝”U石槽形截面,可供流水。用桐油石灰粘接石槽,再鋪一層錫箔,成功解決了多雨漏水的問題。
肅雍堂梁柱材料精美,雕刻精美。前廳原為歇山屋頂,后改為兩廈懸山屋頂,但室內結構仍保持歇山轉角的做法,即華麗的斗拱風格。根據明制規定,品官住宅不得使用歇山頂,因此肅雍堂前廳的屋頂改造可能是宅主為避免“逾制”罪而采取的補救措施。四角梁不僅將懸掛的山頂轉化為結構力學意義上的歇山頂,而且將三角形的小屋頂轉化為多邊形。這些都是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帶來的自然美、經濟實用美、不矯揉造作的真實美。
一條全長320米的中軸線貫穿南北,從第一進儀門開始。中軸線上布置了9棟大小不一的建筑,分前四后五。前四名總長180米,作為討論、歡迎、祭祀等活動的禮儀場所。后五進總長140米,是生活區,如住房、廚衛、倉庫等。此外,東西兩側還有幾間廂房,是盧氏家族的“三味書房”,供弟子們上學。蘇雍堂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前四個入口有一個可分割的移動石庫門,大廳的雙跨頂部有一個防水溝,使整個建筑的排水系統順暢。
樹德堂和復荊堂。站在高處,除了雍堂的主軸外,南北還有兩條軸線,主要是樹德堂和復荊堂,房間的功能也不同。復荊堂、肅雍堂、樹德堂三大分支建筑群圍繞盧氏祠堂,形成東起東七里寺,西至主控橋,占地面積500多畝的村莊。大廳排成一排,星羅棋布,亭臺樓閣,美不勝收。
盧宅建筑群最值得稱贊的是雕刻工藝。無論是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板扇,還是家具的設計和制造工藝,都體現了東陽木雕的豐富特色。在不起眼的隔斷扇、裙板、毯環板上,有八仙過海、水滸、百壽圖、姜子牙遇文王等各種浮雕,或人物、山水、花鳥魚蟲,雕刻精美,形態生動,令人驚嘆。更難的是牛腿上的多層雕刻,那些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此外,盧宅的石雕、磚雕、堆塑技術水平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