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傷指自悲-孝道從一件小事開始
傷指自悲的典故來源于《世說新語》,其實是兩個故事。一是孝行要從內心走向任何小事,二是要誠實簡單。主人公是范宣、字宣子、陳留(今河南陳留東北)、東晉名儒。
范宣是個很孝順的人。從小就喜隱藏,性情內向。在學習上刻苦自勵,所以博通經典,擅長三禮。家境貧寒,親自耕種生活。
(原文)范宣8歲,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哭。人們問:痛邪?回答說:不是為了疼痛,身體發膚,不敢破壞,是為了哭耳。
(譯)范宣八歲的時候,在后園挖菜,不小心傷了手指,哭了起來。有人問他:疼嗎?范宣回答說:不疼,是因為父母身體、頭發、皮膚受傷。我不敢傷害它,所以我哭了。
范宣也是一個品行高尚、廉潔節儉的人。父母去世后,他背土成墳,住在墓邊,以孝順。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太尉習為主書,朝廷征召太學博士、散騎郎,都拒絕了。
(原文)宣行廉約,韓豫章遺帕百匹,不受影響;減50匹,不受影響。如果減半,那就到一匹,永遠不會受影響。韓后和范同載,在車里裂了兩丈和范,云:人寧愿讓女人沒有邪惡?范笑著接受了。
(譯)范宣簡單廉潔。豫章太守韓伯曾經給他100塊絲綢,但他不接受。減到50塊還是不接受。就這樣,他依次減半,最后只減到一塊,他從來沒有接受過。韓伯后來和范宣坐同一輛車,在車里給范宣撕了兩尺絲,說:一個人要不要讓老婆沒褲子穿?范宣才笑著接受了。
魏正始以來,老、莊之學盛行,但范宣言從未涉及過老、莊。招收學徒,教儒學。喬國名士戴悝jy聞風敬仰,從遠處來求教。
在這個時代,儒家學者更注重學習三禮,而三禮中的儀禮比漢代經師更詳細、更麻煩。討論喪服的等差區別,主要是依據親疏、尊卑等級來決定。晉成帝咸康末年,尹浩問范宣,當天子和諸侯大臣退休時,根據身份等級規定的喪服制度是否不同時,范宣認為,由于古代禮制的不完整,關于天子的典章制度不完整,但戰國時期仍然存在國王的禮儀。
根據《禮物》的規定,臣下職后,將為老君衰落(五服之一)。三月,天子之臣諸侯也是如此。他指出,《公羊傳》曾經說過,諸侯在位一年后被稱為即位,可見天子在位一年也被稱為即位。以此類推,臣下喪服的制度是一樣的。
萬江問他,第一個孫子死后沒有長子,第二個兒子的后代有資格進入祖先的牌嗎?他認為可以。原因是根據禮物的規定,為祖先三年。這種情況可以繼承,更不用說孫子了。
他主張非孫子為祖父服孝,沒什么區別。其他關于喪葬的問題,如《回答兄子問四祖遷主禮》、《二墓論》、《回答雷孝清問》等,都是按照僻的規定表達自己的觀點?!吨芤渍f》八卷、《禮記音》二卷已經消失。關于禮的回答在杜佑的《通典》中散布。清朝人嚴格可以有《秦漢三國六朝文》的校輯。
在東晉孝武帝太元中,博通儒學的范寧任豫章太守。他在縣里設立了一所鄉校,經常有數百名弟子。從那以后,江州兩地的人都很擅長儒家思想。他54歲。
在他的社會地位方面,他在江南傳經授業,學徒廣泛,對儒家思想的傳播和對古代喪葬儀器的規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唐人評論他說:宣子的樂趣是貧窮的,宏偉的教學,儒家思想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