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宗教園林建筑的人文思想
中國園林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宗教園林是指具有宗教意義或與宗教生活密切相關的園林,是園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早期的宗教園林主要是道教宮殿和佛教寺廟。
道教宮觀園林與世俗社會園林沒有太大區別,其許多理念甚至成為世俗園林設計的重要元素。例如,在道教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主題的園林廣為流行。例如,中國園林中常見的一池三山模式(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東海蓬萊、方丈、英洲三仙山)被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所采用。北京頤和園是典型的一池三山模式;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中的小英洲也延續了這一設計理念。
這種形式也用于東漢時期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佛教。中國早期的許多佛寺都是官宦舍宅為寺,具有中國園林的特色,后人也使用。例如,在《洛陽伽藍記》中,北魏楊羲之記載,公元6世紀佛寺的形狀大多是這樣的:景樂寺是大廳周圍環繞,曲房相連,輕條拂戶,雄蕊被庭;景明寺是屋檐外的山池。竹松蘭芷,垂列階柱,含風團露,留香吐香……從許多當代保存下來的古廟、宮觀建筑來看,并非如此。
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許多清真寺的建筑也采用了中國園林的形式,尤其是明清時期。例如,上海松江清真寺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就是這樣一座園林清真寺。松江清真寺不僅是江南民居建筑的形狀,而且是中國園林建筑的整體布局。清真寺內,松柏蒼蒼,修竹幽黃,青石小路,曲徑通幽。開闊的庭院,蜿蜒的白墻,以及各種精致的湖石小樓,盡得江南園林的魅力。另一個例子是陜西省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它擁有西安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清真寺的殿、臺、樓、亭密度適宜,堪稱園林式清真寺的代表之一。
還有許多中國園林式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尤其是江南地區。例如,蘇州楊家橋天主大廳建于清代,大廳建筑為清水磚墻、小青瓦屋頂、角翅膀,庭院間有池塘、曲橋、走廊、假山、亭子,呈現出蘇州古典園林的濃郁魅力。天主堂庭院內的圣像與中國江南的假山亭相結合,別具一格。再比如杭州基督教會思澄堂,所有建筑都采用中國屋檐翹角的風格,庭院格局是中國庭院式的,甚至窗戶都采用園林式的采摘窗式。
中國園林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理念的建筑體現,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園林、歐洲園林、西亞園林)中具有特殊意義。正如明代園林大師在《園冶》中所說,園林雖然是人造的,但卻是自然開放的,這意味著園林雖然是人造的設計,但只有天人合一才是園林設計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國園林的本質是強調自然與人的融合。它更注重消除建筑中自然與人之間的差異和隔閡,而不是加強人為因素。宗教園林也是如此。中國宗教園林巧妙地、石、湖、橋的設置,巧妙地將人工建筑元素融入環境中;由于園林空間有限,需要從小到大,特別隔離空間結構,避免全景的弱點,創造優雅曲折的審美藝術理念。
中國的宗教園林主要以水為紐帶,將建筑的各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它不僅以山或高層建筑為核心,以道路建筑為紐帶,而且成為以水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模式。這種流暢、柔和、自然魅力的結合,不僅給人一種特殊的視覺感覺,而且反映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這些建筑通過調節人們的生活環境來把握人們自身的特點和意義。
從這個概念出發,它的世俗和社會因素在中國的宗教園林中更加突出。在中國,深受儒家思想和莊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從一開始就對宗教信仰持平和的態度……因此,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之間沒有根本的區別。
因此,中國的宗教園林具有世俗化和社會化的特點。與世俗社會文人官僚的士流園林或文化色彩較強的人文園林相比,中國的宗教園林沒有明顯差異。許多中國宗教園林建筑強調世俗生活的建筑因素,無論是外觀還是功能。例如,生活和使用的功能與旅游的功能緊密結合。
當然,宗教花園也強調宗教性。不同的宗教花園將整合自己的宗教元素。例如,天主教堂的整體建筑結構將是交叉的。然而,經過園林處理后,這些建筑更符合中國的審美品味。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古典園林中具有中國古代審美特征的園林觀不僅局限于造型和色彩的視覺感受,也局限于人類征服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調整人們的生活環境,把握人們自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