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翠——不可抗拒的東方魅力
點翠工藝是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制品工藝,是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先用金或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靚麗的藍色羽毛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類首飾器物。
清 黑緞嵌點翠鳳戲牡丹鈿子 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圖/動脈影
2021年開年,一個消息在珠寶圈激起千層浪——北京警方在一次行動中起獲點翠工藝品107件,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出售、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被刑事拘留。
點翠首飾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涉及到動物保護和非遺傳承等問題,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爭議,誰是誰非,只能交由專業的法律機關去做出公正的評判。
如今,憑借現代工藝技術,已經可以使用鵝毛染色、絲帶等多種材質替代翠鳥羽毛制作點翠首飾,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更久遠之前的“點翠”工藝……
在古代,“點翠”的“翠”,是指翠鳥的羽毛。而這次新聞上,用的是白胸翡翠(翠鳥的一種)的羽毛,這種鳥已經在2021年2月1日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制作工藝
點翠的制作工藝極為繁雜、耗時。一般先使用極細的金絲在金、銀、銅或鎏金的金屬上焊出花紋。用以粘貼羽毛的材料是鹿膠、魚鰾膠這樣的天然和價格昂貴的膠質,然后需要技藝精湛的師傅將從翠鳥羽毛上裁剪下來的整齊的羽片粘貼在胎體上,越細致粘貼的效果越整齊。還需要用到瑪瑙刀來講翠鳥的羽毛刮亮,鮮艷無比的顏色才會永不褪色。
然而,這門驚艷絕倫的技藝,同時也非常殘忍,翠鳥必須活取,據說一只翠鳥只取28根羽毛,否則羽毛便喪失那層魅影般的光澤。《珠翠光華》一書中發飾篇中寫到“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亮,永不退色。”
翠鳥的羽毛又有硬翠和軟翠之分。硬翠是翠鳥左右翅膀上各十根,尾部羽毛各八根的大型羽毛,色暗質硬,光澤感強。軟翠是翠鳥脖子周圍比較細小的羽毛,色澤鮮亮,質感細膩柔順。
“點翠”在我國的發展歷史:
先秦時期
點翠自古就代表了高貴,最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禽經》中曾說翠鳥“其羽值千金”。
這時把翠羽用作裝飾。“買櫝還珠”故事中的盒子,就是用來翠羽來裝飾。
曹植在《洛神賦》里也提到了翠羽: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唐朝時期
唐朝時,翠羽出現在衣服上。
在《新唐書·五行治》中,說安樂公主有一條百鳥羽毛做的裙子,“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
“誰家窈窕住園樓,五馬千金照陌頭。羅裙玉佩當軒出,點翠施紅競春日”。詩人李嶠在詩句中詠娥點翠之美。
宋朝時期
北宋初期的長公主,身著鋪翠(就是點翠)工藝的衣裳進宮,宋太祖責備道:“王家服此,宮闈戚里相效,翠羽價高,小民逐利傷生,實汝之由。”意思是皇家這種做法,會讓其他人跟著效仿,翠鳥價格高昂,人們會利益殺生,都是這位公主的原因。
后來宋高宗認為翠羽太過奢華,于是頒布了鋪翠禁令,此后宋孝宗,宋寧宗都延用此令。
清代 銀鍍金點翠嵌寶石花果紋簪
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點翠迎來了鼎盛的時期。
明朝孝靖皇后的鳳冠,就是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清代點翠發簪的制作過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先用金銀制成特定形體的簪架,簪架周圍用金絲或銀絲焊出一個凹槽,中間凹陷的部分粘貼翠羽,這樣制成的首飾古稱‘點翠’,由于翠羽色澤光鮮亮麗,再配上一圈‘金邊’,有的還在金邊上嵌翡翠、碧璽、珊瑚、珍珠、象牙等珍貴材料,這些寶石和點翠一起構成精美的吉祥圖案。”
明清時期和偏愛純金銀首飾的唐宋不同,這時候的時尚是色彩豐富、五光十色。工匠用盡一切手段,把各種色彩豐富的材料鑲嵌到首飾上,這種情況下,翠羽必然成為珍稀材料。翠羽的藍色和金銀完美結合,色彩動人明媚,在當時突破了傳統首飾工藝的極限。
清代點翠,一般都是宮庭富豪之物,到了清末民初,點翠便在民間流行,婦女無不以擁有點翠為榮。外國在華的商人,對這點翠工藝非常感興趣,大量的收購,廣東華洋交雜之地,更是點翠的轉囗站,不少點翠工場林立廣東一帶,由于保護鳥類及制作工藝的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工藝取代,1933年,中國最后的一家點翠工場終于關閉,原因是點翠翠羽鳥毛已經絕市。
隨著翠鳥的日益稀少,藍翡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并在200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由于保護鳥類及制作工藝的殘忍加上能夠操作翠羽的工匠也幾近不再,到現代已經逐漸發展出由染色鵝毛、孔雀羽、真絲絨等替代翠羽的工藝。
在過去的歷史里,點翠首飾盛極一時,它的絕高價值和驚人美麗受到追捧,隨著時代的變遷,審美觀念的變化,點翠工藝可以在替代材料上煥發新的生機,這也是非遺傳承可探索的一條新路。
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達著向美、向好的工藝理念,這其中也包含了與自然和諧相處、善待并保護瀕危動物的理念。天下大道,莫不相通。唯有心向文明,我們才能收獲更遼闊、更本真、更高級的美。